1978年,已經25歲的李雪健還是空政文工團里一位跑龍套的小人物,平時搬搬道具打打雜,偶爾演些山東快書、相聲、小話劇、小舞蹈之類節目的小角色。
1979年,他在話劇《陳毅出山》中飾匪兵乙。整個演出,李雪健只有一次出場機會,端著槍從這頭跑到那頭,沒有一句臺詞,時間不足30秒,還是一個暗場。這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誰都能演的平庸角色。但李雪健并不這么認為,他認為,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在一部戲里,每一個角色都得鮮活,一個再小不過的角色也要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個連場戲,每天都要循環演出,這樣一成不變的演下去,不僅觀眾乏味,自己也覺得無趣,可是這樣一個不足30秒鐘的戲又確實沒有什么文章可做。李雪健就開始琢磨,得一天有一個變化,不能老是這樣,他突然靈機一動,找來一小塊海綿,把它做成了一個痦子,貼到臉上。
當他再次走場時,臉稍微一側揚,細心的觀眾就發現了他臉上的這個痦子,立即歡叫了起來,覺得這個匪兵真有一股“匪味”。導演也發覺了,演出結束后夸李雪健把這個匪兵演活了,演豐富了,有立體感了,不再是呆板平面可有可無的擺設了。
李雪健在這場戲里就因為這一個小小的變化而使這個不大的角色豐富起來,光彩起來,不僅讓觀眾記住了他,也讓導演記住了他。
后來,劇組里一位演匪兵甲的演員調出,導演就讓他演了匪兵甲,后來又讓他演匪兵班長,演交通員,戲份越來越多,角色也越來越重要。兩年之后,李雪健已經是文工團里不可或缺的臺柱子了。1980年,他因在話劇《“九·一三”事件》中成功扮演林彪而聲名大噪,他的扮演不僅外形酷似而且氣韻奪人,并因此奪得戲劇最高獎“梅花獎”。
李雪健進入空政文工團,從一個可有可無跑龍套的小角色成長為擔綱演員、臺柱子,僅僅用了兩年時間。李雪健說,要把每一個30秒演好,因為每一部精彩的戲都是由一個又一個30秒連接起來的。2011年他在《建黨偉業》中飾演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在《百年情書》中飾演林覺民之父,時長都不足2分鐘,但是都給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不得不從李雪健當年臉上的那個痦子說起。把小事做好,把小角色演精致,就能把人生過得精彩。
辛麥薦自作者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