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隨時準備逃跑的短時睡眠動物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只歸納出了幾條共通的準則。每種動物都有它們自己典型的不動的睡姿。但是對馬來說,躺著睡的情況是很罕見的,馬睡覺的時候大部分都站著——有危險逼近,拔腿就跑。
除此之外,馬在動物界屬于睡得少的動物,每天只要休息3個小時。
刺猬:睡覺是生存策略
馬屬于睡得很少的動物,那么刺猬就是另一個極端:每天有17個小時都在睡覺。
冬眠時期最能夠證明刺猬是貨真價實的睡覺王,通常它們每分鐘呼吸50次,冬眠的時候每分鐘只呼吸兩次——體溫下降,新陳代謝和心跳放慢,能量消耗降到最低。用這種方式它們可以不吃不喝躲在樹葉底下數(shù)月——過冬的最佳適應方式。
樹懶:其實沒那么懶
雖然名字有個“懶”字,但跟刺猬相比,樹懶要算活躍的了。在中南美的樹冠上,它們每天睡8到10小時,剩下的時間都花在吃上。在被關起來的情況下,它們的睡眠時間急劇上升,每天要睡16個小時。
樹懶以動作慢而得名,這是由于它們屬于新陳代謝最慢的動物之一。為了盡可能少消耗能量,當然要動得慢一點。
蝙蝠:長時間倒著睡
蝙蝠在動物界是睡眠時間最長的動物之一:每天有20個小時都在睡覺。動物睡多長時間,是由不同的因素決定的——身體大小和新陳代謝速率只是影響睡眠行為的其中兩個因素。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這種動物有多少天敵:天敵越多,睡得越少。因為在動物的世界,睡覺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蝙蝠幾乎整天都在安全的黑洞里睡覺,而且它們的睡姿很特別,頭朝下倒著睡。
河馬:在水下打盹
河馬不能躺著睡,但是它們有另一門絕技,就是可以在水里睡覺。它們累了的時候,就會沉到水下呆上一刻鐘,然后醒過來,再到水面上喘口氣。
這種短時間的睡眠當然不能讓河馬真正恢復體力,因此它們也常常站著睡,只有鼻子、眼睛和耳朵露出水面。河馬在夜里的時候才會變得很活躍,它們會從水里走出來,走很長的路去找吃的。
鴨子:隨時保持警醒的群體睡眠
通過不同的鳥類可以觀察到不同的現(xiàn)象:它們可以同睡同醒。鴨子經(jīng)常是一群一起睡。睡在邊上的那只鴨子會睜著一只眼,隨時保持警醒,而與閉著的那只眼連接的大腦會進入睡眠。它們會時不時翻個身,讓另外一半的大腦也休息一下,同時在中間位置睡覺的鴨子也會和邊上的調(diào)換位置。這樣它們就可以時刻保持警醒了。
除了鴨子之外,候鳥可能也有這種睡半邊的現(xiàn)象——研究人員猜測,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它們在飛行過程中得到休息,又不至于迷失方向。
紅鶴:在夢里長凍瘡
顏色鮮艷的紅鶴不光以它引人注目的羽毛出名,其單腳站立睡覺的本事更是令人驚嘆。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紅鶴大部分時間都是站著的,時不時得換換腿。特別是在水里的時候,它們喜歡用踩高蹺式的腿站著。
美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它們單腳站立睡覺的原因:一只腳站立比兩只腳站立流失的熱量少,這樣就不會覺得那么冷。另一個猜測是:單腳站立可以提供給水類寄生動物比較少的接觸面積。
蜜蜂:處于節(jié)能模式的工作者
在動物界,昆蟲也是有睡眠需求的。蜜蜂就是這樣,它們在夜晚休息——至少在白天到處尋找花蜜和花粉的工蜂是這樣的。天黑之后,它們可以在蜂巢的邊緣休息。當其他的蜂種努力保持溫暖的時候,它們會放慢呼吸,同時體溫降低,敏感度也降低,進入節(jié)能模式。
科學家發(fā)現(xiàn),這種夜間休息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人為地停止工蜂的睡眠,第二天夜里它們會睡得更沉。
暖冰薦自《青年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