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成功前所未有地被人們渴望著,成功的內(nèi)涵卻前所未有的褊狹。英語瘋狂,“秒哥”盛行,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成功學大師們教導“要成功就不要臉”。人們怎么了?
成功學是現(xiàn)代社會的合法病毒,滿世界忽悠,卻從未撞上防火墻。
課堂里、圍脖上、辦公室內(nèi),卡耐基、拿破侖·希爾的“成功法則”、“心靈雞湯”隨處可見。全國各地的商場書店、機場書店,充斥著陳安之、梁凱恩等“成功學大師”的語錄與影像。街邊的培訓班、速成班,未必直接以成功學為賣點,但兜售的全是那一套。走進影院,也能一頭扎進勵志片——《變形金剛》不正是3D版的成功學嗎?前兩年小清新、小文藝們熱捧的《陽光小美女》,女主角的爸爸恰巧是位成功學講師。
成功前所未有地被人們渴望著。中學生把考上名牌大學當做最大的成功目標,大學生把找到好工作當做最大的成功目標,白領(lǐng)把“杜拉拉升職”當做最大的成功目標……唐駿說“我的成功可以復制”,人們便拼命學習,希望自己的“復制”真能使自己成功,直到“學歷門”爆發(fā)。
奇怪的是,成功的內(nèi)涵卻前所未有地褊狹。盡管每一個成功學主講人都時刻把自信、勇氣、奮斗、幸福等大詞掛在嘴邊,盡管這門“學問”被包裹了花里胡哨的形容詞,甚至和“神經(jīng)鏈”這樣的科學術(shù)語勾連,但他們傳達的成功核心理念,卻既簡單又粗暴:不發(fā)財,不成功;不成功,不成人。2010年的一項調(diào)查報告顯示,內(nèi)地年輕人中,有43%想成為大企業(yè)家,有20%希望年薪超千萬,有42.6%認為人脈是職場第一競爭力。
失敗、挫折,于是前所未有地不被容忍;平凡、怯懦,于是前所未有地遭到鄙視。連比較意義上的成功,也被狠狠地嘲笑。成功學界有個廣為流傳的段子。講師問學員:“世界最高峰是哪座山?”底下傳來陣陣嬉笑聲:“那還用問,珠穆朗瑪峰唄!”講師又問:“那第二高峰呢?”學員頓時蒙了,講師遂大義凜然地在黑板上寫道:“屈居第二與默默無聞毫無區(qū)別。”在另外的版本中,最高峰換成了“誰最先進入太空”,當然,答案是一樣的。現(xiàn)在講師逼問:你是要成功,還是比較成功,還是最成功呢?拿出自信來!鼓起勇氣來!
令人費解的是,這種自信、勇氣與自尊、自愛等傳統(tǒng)美德背道而馳。在成功學講堂上,講師讓你做的第一件事情往往是撕下“臉皮”,丟到地上猛踩幾腳。成功學大師們也都鼓動你,面對公眾喊出最私人的秘密。
流風所及,公司的崗位培訓也花樣百出,讓員工自輕自賤沒底線。去年廣州一公司讓新晉女員工當街跳“艷舞”。南京一公司老總更雷人,要新員工喝掉自己洗的馬桶水,理由是日本原內(nèi)閣大臣野田內(nèi)子就這么干過。至于有沒有野田內(nèi)子這人,她當沒當過內(nèi)閣大臣,記者咨詢了相關(guān)專家,均未獲明確的答案。
看來和大多數(shù)成功學案例一樣,這又是成功學大師們炮制的“經(jīng)典成功案例”。人們不禁懷疑,這么損的招都想得出,莫非他們都鉆研過“變態(tài)心理學”?
對成功學愛好者來說,值得反省的則是,“變態(tài)”果真是通往成功的捷徑嗎?成功學果真管用嗎?保險界有句名言:“世上只有兩種人,要么是你的客戶,要么你拉他一起賣保險。”這句話套在成功學界也很合身。事實上,除了一茬接一茬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成功學主講人,成功學大師們似乎并沒有培養(yǎng)出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成功人士。是的,他們都宣稱自己熏陶出了多少百萬富翁、億萬富翁,但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大腕們哪一個是聽成功學聽出來的?
然而,成功學大師們總能忽悠人,就像病毒捏住了程序的軟肋,他們捏住了現(xiàn)代人的“七寸”。只不過,成功學是合法病毒,為不同的“成功病患者”開出各種以毒攻毒的藥方。學生和白領(lǐng)們?nèi)W“瘋狂英語”,因為他們覺得在物質(zhì)上很不成功;等物質(zhì)上成功了,成為高管、老板,他們搶著聽“秒哥”的金玉良言,因為覺得在精神上很不成功。
活到老,學到老,成功是一輩子的事業(yè)。所以,你要付一輩子的學費。兩千、五千、兩萬、五萬……你想有多成功就得花多少錢。什么?錢怎么掙?來聽成功學吧!
搖曳生香薦自《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