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棠
1885年~1924,又名汪隸、汪隸華,字曉棠,號“龍山樵子”,中國陶瓷美術大師。江西省婺源縣葉村人。清末民初的著名繪瓷名家。少時在杭外似繪制紙絹扇為生,后到景德鎮自學彩瓷,不到數年即名聞遐邇。民國11年,浮梁縣長徐仲亭雅好藝事,知事何心澄亦通丹青(何亦能畫瓷,堂名“雅趣”),遂昌建“瓷業美術研究社”,汪曉棠當選為副社長。
汪曉棠人物畫最著名,所畫仕女,俏麗嫵媚,姿態輕盈,衣褶如行云流水,設色精細淡雅,深得改琦、費丹旭一派精髓。
王琦
1884年~1934年,祖籍安徽,后遷居江西信江,字碧珍,號陶迷散人,早年以捏面人為生,1901年來景德鎮后,向鄧碧珊學習陶瓷繪畫藝術和人像繪畫藝術,后又學習錢慧安的繪畫藝術,因扎實的繪畫功力和聰穎的繪畫晤性,很快就超過碧珊先生。
1916年浮梁知事程安贈王琦“神乎技藝”一匾,從此聲名鵲起。1916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參觀海上畫派畫展,接觸揚州八怪,尤喜歡黃慎的畫風。黃慎,號嬰瓢子,專攻人物、兼畫山水、花鳥,人物畫以狂草筆法作畫。王琦因捏過人像、雕塑、畫過瓷像、又吸收了西洋畫陰陽彩瓷技法,并確定了用西畫明暗畫人物頭像,以寫意筆法畫衣紋的畫風。在此之后,王琦的畫風,始終沒有擺脫黃慎畫風的影響。因此,王琦的繪畫風格雖給景德鎮陶瓷藝術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也是他率先在陶瓷繪畫上使用西洋畫技法,但他狂放崎嶇,典雅飄逸的畫風,仍保留黃I真的畫風,而尚未自成一格。
王大凡
1888年~1961年,祖籍陜西臺元,祖上因避戰亂,遷居安徽黟縣,名墊,號希平居士。少時在姐姐家的“紅店”學畫陶瓷古彩,此時汪曉棠也在姐姐家的紅店畫粉彩,有機會接觸到汪曉棠,拜曉棠大師為師。王大凡早年學習沙山春、錢慧安、費曉樓的繪畫藝術,中年學習吳道子、陳老蓮、馬鏡江的繪畫技法,可謂轉益多師,博采眾長,制成法家。
王大凡在淺降彩的基礎上,獨創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淺降彩的設色,使淺降彩法畫起畫回生。王大凡在長達六十年繪畫生涯中,兼工帶寫,構思嚴謹,用筆流暢,飄逸,其代表“布袋羅漢”,形態逼真,神情莊重慈祥,其動感飄逸,用筆如吳帶當風,行云流水。把一個放下包袱何等自在逍遙的和尚刻畫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1915年作品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金質獎章。
汪野亭
1884年~1942年,字平,號傳其居士,江西樂平人。早年在波陽拜張曉耕、潘訇宇為師,繪藝術來源明朝朝畫家沈園和清代畫家王石谷的繪畫藝術,逐形成清新,雅麗的繪畫風格,成為名噪一時的青綠山水畫家。
鄧碧珊
1874年~1930年,字壁寰,號鐵肩子,清末秀才,江西余干人,早年靠繪畫瓷板肖像為生,陶瓷肖像結畫是他發明的。鄧碧珊專功魚藻兼畫花鳥,鄧碧珊的魚蟲,在設色上受東洋畫藝術的景響,他的筆及構圖又受宋畫的影響較深,他的早期花鳥又受嶺南畫派的影響,足見鄧碧珊先生孜孜以求,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
畢伯濤
1886年~1962年,號黃山樵子,安徽歙縣人,清末秀才。在景德鎮陶瓷繪畫界以金石、詩、書、畫傲視瓷壇,畢伯濤的繪畫藝術來源于清代畫家新羅山人。
何許人
1882年~1940年,別名花滋,安徽南陵人。何許人曾是景德鎮陶瓷藝術界的仿古高手,自己又開設“紅店”自產自銷,設帳授徒,著名花鳥畫家、雪景大王鄧肖禹、余文襄就出自其門下。曾在北京客居數年,結識許多前清的八旗子弟,前朝遺臣貴族。在與他們的交往中,臨摹了大量的宋元大家的作品,擴大了自己的繪畫視野和審美情趣。回景德鎮后,他在陶瓷上創作的許多山水作品和雪景山水大都是結構緊湊,構圖大方,用筆流暢。
程甫
1895年~1948年,名意亭,字體孚,別號翥山樵子,齋名佩古,江西樂平縣人。1911年入鄱陽江西窯業學堂圖畫科,從張曉耕畫山水花鳥,后至上海,拜海上浙派畫家程瑤笙(璋)為師,畫花鳥,技法遂大進。畢業后在九江普芳居瓷店繪瓷,1920年來鎮開業,1940年前后為浮梁陶瓷職業學校教員。抗戰期間返回樂平靠賣畫度日,享年僅51歲。程病逝后,人們在其臥室內發現了大量的白瓷板與宣紙畫稿。程氏一生勤奮,遺留作品仍很豐富。
劉雨岑 1904年~1969年,原名玉成,后改雨岑,雨誠,齋名覺庵,別號澹湖魚,六十歲后雅稱巧翁。安徽太平人,客居江西鄱陽,15歲就讀于饒州江西省立第二乙種工業學校,為潘匋宇的弟子,一九二二年來景,為當時瓷畫肖像名家朱受芝的乘龍快婿,擅長陶瓷粉彩花鳥。早年受華喦的繪畫藝術影響,中年深得任伯年、新羅山人的繪畫藝術精髓,逐形成清新雅麗的繪畫風格。
徐仲南
1872年~1952年,徐陵,字仲南,號竹里老人,齋名楱碧山館,江西南昌人。少時入南昌人開的“紅店”學瓷藝,1918年受聘于江西瓷業公司管理美術陶瓷,工于松竹、淡雅詩意,自成法家。作品受清代畫家戴熙的影響較深,其構圖、用筆、設色與戴熙同出一轍,同時,又受海上畫派和南宋文人畫家東坡居士的影響。
田鶴仙
1894~1952,原名田世青,后改為田青,字鶴山,號荒園老梅,齋名古石,浙江紹興人。少時客居江西撫州.岳父家,民國初期任職于景德鎮稅務局,后受聘江西省瓷業公司夜校教員。先攻山水,后改畫梅花。其繪畫藝術,以梅花獨步畫壇。
潘啕宇
1887~1926年,民國初年景德鎮繪瓷名家。字鼎鈞,江西鄱陽(今波陽)人。擅長粉彩,其人物、花鳥均重神似,而不刻意求工。其作品筆法清新秀麗,格調淡雅,主題突出。1923年曾為軍閥曹輥彩繪文房用具。作品常附有題詩和印章,無論是構圖還是技法,與水墨畫并無差別。作品雖流傳甚少,但對景德鎮陶瓷繪畫影響極大。
程蕓農
生卒年不詳,活躍于1940~1950年間。民國景德鎮繪瓷名家。江西上饒人,40年代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在景德鎮開姿蘿畫室。擅長粉彩花鳥及馬,技法受張志湯影響。
張沛軒 活躍于1920~1949年。江西余干縣人。20年代從鄧碧珊學繪魚藻,為鄧氏入室弟子,其作品酷似乃師。1949年返回余干,下落不明。
李裕元
清代末期的雕瓷名匠。李氏擅長雕反瓷。所謂反瓷,就是雕好后不上釉便直接人窯焙燒的一種瓷器。李裕元所作的反瓷雖不上釉,但施以彩。古籍稱:“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成為罕見之寶。”《說瓷》一書云,當年所產的這種反瓷“多屬李裕元所作”。
李之衡
清末民初的詩人,飾瓷名家。李氏對陶瓷顏色釉裝飾很有研究,當年他配制出的祭紅釉為全鎮祭紅釉瓷器中的佼佼者。
鄢儒珍
1867~~1931,清末民初的制瓷名匠,其制作的瓷器胎質純白,紋飾精美。
黎勉亭
生卒不詳,江西省新建縣人,清末民初刻瓷名匠。他善用鋼針、鋼刃、鋼錐在瓷面上刻以各種畫面,稱刻瓷,此種工藝為黎勉亭所創。當年袁世凱為了實現其政治野心,千方百計討好英國上層人士,于民國四年(1915年)將黎勉亭特地請進北京為英王喬治刻像,黎氏花去足足半年時間才將瓷像刻成,該像刻得形神逼真,受到好評。
吳靄生
1886~1926,名毓麟,廣東南海人。生于年。民國時期的制瓷名匠。少時在香港經商,1909年來景德鎮創辦合興瓷莊,1912年任景德鎮瓷業美術研究社社長。吳氏在景德鎮的17年中,所制的白釉瓷器、花釉瓷器頗負盛名。其作的白釉瓷器,釉層肥厚、柔潤,當年景德鎮的汪曉棠、潘勻宇、王琦等繪瓷名家所用之瓷胎,多為吳靄生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