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服”一詞,源自于英語中的Uniform,在英語中,Uniform分為“uni”(統一、一致)和“form”(形式)兩個部分,含義是統一的服裝。
校服的最大功能是什么?方便管理?還是展示校園文化?應該兩者都有。確切的說,在歐美日韓這些地方,校服既是方便校園管理的輔助工具,也是展示校園文化最直觀的載體,而在中國,校服除了起到便于管理的作用,很難讓人聯想到“文化”。因為歐美日韓的校服是制服式,中國的校服是運動服式。
誠然,學校是進行基礎教育的場所,換言之,是培養共性的地方。每個人走上社會之后可以發展個性,但學生時代是學習科學知識、培養文明習慣等共性的社會價值觀階段,統一校服更方便管理,這點毋庸置疑。但關于校服的定位,一直是個方興未艾的話題。
對于校服的選擇,代表的是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階段;代表著每所學校不同的管理理念、辦學特點。一套設計完美,功能實用的校服,體現了一所學校的上乘品位和嚴謹的治學方針,是一張學校的名片。學生統一穿校服,不但可以展示和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加學校的凝聚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意識,增加學生的認同感和集體榮譽感。
校服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功能性,用料要透氣、保暖、耐臟、耐磨、易清洗、快干;設計要大方得體、寬松舒適,滿足青少年活潑好動的性格。
在歐美日韓,校服除了滿足以上基本功能外,也注重舒適、美觀、體現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對于學校來說,校服是一所學校的標識;對于學生來說,校服是身份證、通行證,一表示你是學生,二表示你是這個學校的。毫不夸張的說,校服陪伴見證了每個學生的青春成長歷程。青春是美麗的,校服應該更好地展現青春的美麗,而不是抹殺。所以,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有一套大方合體的校服,否則拿什么來襯托青春呢!這是無可厚非的,是青春對美麗的渴望。
根據某次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中國現階段絕大多數學校穿著的運動服式校服,滿意度僅為5%,因為現在的學生從小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接收大量信息,見多識廣,眼光也日益追求時尚,而運動服式校服松垮、呆板,沒有性別差異,既無法表現學生的青春活力和精神風貌,也不能滿足學生的審美要求。
在滿足校服功能性的前提下,為什么不能讓校服更具美感、更個性化呢?一套松松垮垮連男裝女裝都區分不出來的校服是承載不起“文化”兩個字的,也別奢望這樣一套服裝穿在身上能顯得朝氣蓬勃。校服具有其他服裝不具備的教育功能,校服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服只有在功能之外還具備美觀、個性的特點,校服才談得上“文化”。
如果校服成了“校服文化”,學生不會再把穿校服看成一種被逼的痛苦,校服也會成為校園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
要校服,還是要校服文化?讓我們都來關愛青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