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并購市場肆意揮舞著支票簿的惠普終于要面對消化難題,曾經締造了“蛇吞象”神話的惠普在一片質疑聲中仍然完成著一樁樁看似鬧劇的瘋狂收購。惠普總是走在通過收購來壯大惠普的道路上,總是妄圖買下下一個大事件或者別人的市場,就像一個膨脹的氣球,直到爆炸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容量到底有多少。
有評論家尖刻地指出:“惠普可謂是目前美國企業錯誤的集大成者——愚蠢,缺乏創新,過度膨脹,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領導。”
無論是卡莉的規模,還是赫德的利潤,兩者都是在數字上為惠普做出了貢獻,但都缺乏一個明確的公司戰略。作為全球規模第一的IT廠商,外界卻看不到惠普的幾個部門在戰略上有任何統一的思路,甚至不知道惠普的戰略方向。這在IBM大舉推動“智慧地球”,微軟堅決走向云計算的襯托下,顯得尤為明顯。這樣的局面,讓惠普失去了一個大公司應有的旗幟性作用。換句話說,惠普大而不強。
喬布斯帶領的蘋果公司本質上改變了PC產業格局,這使惠普最終下決心剝離PC業務。從拼命去搶更多的,到再把這些拋棄掉,我們看到的是大公司的“慌亂”。而更讓人們茫然的是,在宣布剝離PC一個多月后,惠普董事會主席雷·萊恩表示,“我們無意剝離PC業務。”戰略上的搖擺不定流露的是惠普內心的焦灼,以及戰略轉型的茫然。面對IT服務路徑上的IBM們,以及另一岔道上的蘋果們,它缺少戰略抉擇的勇氣。
是大而強還是強而大?是蘋果路徑還是IBM軌跡?這成為困擾惠普的魔咒。而今日之保守勢必在未來引發更大的戰略危機。
三代大胃王與貪吃的惠普
如果進行一個“最愛用外部CEO的跨國IT公司”評選,惠普一定名列前茅。從卡莉·菲奧莉娜,到馬克·赫德,再到剛剛離任的李艾科,惠普的董事會似乎更愿意用外來的和尚念經。
雖然這三個外來的“空降兵”個性迥異,但他們共同的策略是讓惠普的版圖愈來愈大,直到不堪重負。
根據物理學中力的合成原理,他們終于通過12年的時間把惠普拉離原來的軌道,拉上了一條前途未知的崎嶇小路。
張狂女商人卡莉:催肥惠普
即使是一段破碎的感情也有一段美好的開始。
惠普和卡莉在1999年一見鐘情,當時卡莉剛剛摘得《財富》雜志“全美50位商界女強人”排名桂冠,憑借惠普之名,卡莉這個名字很快像搖滾歌星一樣家喻戶曉。
在幾年之后的一次演講中,卡莉曾經表示:“來公司之后,我非常清楚新的趨勢是什么,科技產業正處于變革的時代。在我們參與競爭的計算機時代,產品之間兼容運行成為必須,在這種情況下,解決方案至關重要。”
那時,隨著郭士納的IBM以服務為導向轉型的成功,計算機服務領域大有作為得到佐證。卡莉決定重塑惠普。惠普公司為此成立互聯網事業部,以電子商務為企業中心策略,整合公司原有的軟硬件和服務。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盡管惠普公司在所處身的幾個領域中面臨不同的競爭對手,但真正與其全面交鋒的只有IBM一家公司。而且如果單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惠普幾乎沒有希望超過IBM。2000年,后者的市值達到2000億美元,年收入達880億美元,這兩項都幾乎是惠普的兩倍。
郭士納是IBM的天使,卻是卡莉和惠普的魔鬼。
并購成為惠普做大的唯一選擇,而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看看誰是合適的收購對象。2000年,惠普開始與普華永道的咨詢部門進行接觸。
卡莉的如意算盤是以180億美元將普華永道31000名咨詢顧問收編,與惠普原有的6000名顧問合力打造惠普的未來。惠普甚至打算收購蘋果。但是他們很快又否定了這個方案。
到現在為止,惠普似乎還走在原來預定的道路上,但形勢卻已急轉直下。
卡莉的最終決定是收購當時PC市場排名第三的康柏公司,卡莉給出的理由是用來擴充惠普多元化的運營規模。卡莉當時更為看重的是并購過來的康柏IT服務部門。因為并購前的康柏在IT咨詢服務業務收入的比例曾達到33%,4萬名咨詢顧問的綜合能力并不遜色于當日的普華永道,一旦合并后,新公司組成的服務部門咨詢顧問人數是6.5萬,而IBM的全球服務專才也不過15萬人。
但從日后的發展來看,這個決定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現在并不為人所熟知的康柏公司在當時是個讓人尊敬的名字,很多IT企業的領軍人物如剛接任蘋果CEO的庫克等都有在這家公司的工作經驗。1998年后,順風順水的康柏進行了多次大規模并購,消化不良,又趕上互聯網泡沫,股價暴跌了60%以上。正需要新的突破點的惠普和康柏一拍即合。
經過初步的試探性接觸后,2001年7月19日,卡莉正式向董事會提出并購康柏的計劃。
紙面上,這的確是一次天作之合。在產品構成上,雙方各有所長。如掌上電腦方面,惠普的Jornada被市場好評更多的康柏iPAQ取代;在PC領域上,惠普在消費市場上優勢明顯,康柏則是企業PC領域的領先者。而從收入角度看,惠普每季度在一款符合產業標準的網絡服務器上虧損1億美元,而在自己設計的同類產品上獲利,康柏在此業務上的情況恰與惠普相反。惠普的PC主要依靠分銷盈利,而康柏的PC業務利潤則來自于網絡直銷。一家公司與微軟的合作更為融洽,另一家則和英特爾關系更佳……
而卡莉的另一個盤算是,與戴爾高度依賴電腦利潤不同,惠普可以通過打印機、服務器乃至消費電子產品保持利潤,打一場持久戰。依靠收購,卡莉試圖將惠普打造為一個技術解決方案商,不僅像IBM一樣提供服務,還像戴爾一樣銷售電腦,像EMC一樣提供存儲設備,像升陽一樣提供網絡服務器,像三星一樣銷售純平電視、MP3播放器等消費電子產品。她希望,惠普能“在我們所在的各個產品領域,各個地域,各個客戶群取得領先”。
但這個宏大的夢想首先意味著巨大的風險。2001年7月底,當惠普雇用高盛擔任財務顧問,對方的第一反應是:“你們真的確定要做這個?”高盛預測,這一消息宣布后,惠普股價將瞬間下跌10%到15%。
事實證明高盛錯了,當年9月3日收購決定發布后,兩周內惠普的股價狂瀉38%。
在評估之后,卡莉還是決定收購康柏。2002年3月惠普完成對康柏190億美元的收購。同年6月,IBM以僅僅35億美元收購了普華永道的咨詢業務。
在這一刻,惠普向左,IBM向右。時至今日,IBM已成為高端咨詢業務方面的強手,而惠普在這方面仍然薄弱,不能不說是當日一招錯棋拖的后腿。
把惠普和康柏虧損的PC業務合并在一起是一個巨大的錯誤。蛇吞象引發嚴重消化不良,惠普合并后的PC業務在2003年和2004年都沒有實現盈利目標。倒是惠普的影像和打印業務使惠普保持了令人尊敬的名聲。
這場堪稱奢華的收購使惠普的員工總數增長了兩倍,超過30萬,即使已經裁員超過10萬人。它現在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巨無霸企業,但速度卻異常緩慢。
卡莉在任的20個財務季度中,7次利潤未達華爾街預期,公司股價在這一過程中下跌了55%。雖然屬意提升PC業務的競爭力而收購康柏,但百經波折的大交易讓其PC業務的利潤率跌至0.9%。
2005年,強硬的卡莉終于為此離職,帶著高達4500萬美元的補償金卷鋪蓋走人。
赫德:“成本殺手”與“收購達人”
2004年底,當聯想宣布收購IBM的PC業務時,便有人斷言惠普也會步IBM后塵,華爾街的股票分析精英曾經建議惠普也賣掉看似不賺錢的PC業務。
來自NCR的馬克·赫德走馬上任,這個任命被分析師認為是惠普委婉地拒絕了分拆。這和赫德的簡歷有關。他老東家NCR公司是一家只有60億美元規模的小企業,但卻具有典型的業務綜合性特征,包括高端服務器、軟件、桌面設備、外圍設備和咨詢服務。所有這些,幾乎都可以在惠普找到“加大碼”的同類項。
赫德將自己在NCR公司賴以成名的削減成本搬到了惠普,大量裁員、壓縮部門、減少研發投入(在馬克·赫德離職時,惠普的研發投資只有收入的3%,遠遠低于其他的IT企業,更不要說是創新型的互聯網企業),其對職能部門的成本削減工作,甚至精確到辦公室的租金上……
赫德削減成本策略非常奏效,例如赫德上任后的2006年第一財季,惠普公司的收入只增長不過6%,利潤卻比前一年增加了30%。
削減成本,提高效率,在赫德的整合下,康柏的收購效用終于開始顯現出來。2006年起,惠普進入良性和快速發展。該年,惠普以917億美元營收和6%增幅,超越IBM,成全球最大IT公司,同年實現運營利潤74億美元,同比增幅32%。到2008年第一季度,惠普PC出貨1297.9萬臺,占據18.3%的市場份額,連續七個季度壓倒戴爾,坐穩全球第一大PC廠商的寶座。
而事實證明,雖然PC部門帶來了高市場份額,但PC市場的低利潤讓惠普并沒有從PC部門得到太多的實際收益。事實上,在2008年的時候PC已經不是值得留戀的戰場。PC利潤持續降低,這主要是英特爾和微軟從個人電腦獲得的利潤遠比PC廠商要高得多。而且蘋果的發展勢頭非常強勁。這時,赫德重提向IBM學習,撿起轉型IT服務的老戰略,但和IBM的瘦身計劃相反,惠普依然采用了收購的模式。
赫德曾說過:“一個企業三分之二的利潤增長來自收購,25%來自公司對競爭對手的勝利,還有剩下的10%來自新的創意。”
為了讓公司“三分之二的利潤增長”有著落,赫德在上任以后立即著手開始為惠普尋找合適的對象,人們戲稱赫德和卡莉終于有了相似的地方——都是“收購達人”。自2005年11月到2008年8月,惠普公司完成了近30筆收購,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軟件行業的Mercury、Opsware,網絡系統的3Com公司,信息服務領域的EDS、智能手機制造商Palm,惠普花了不下200億美元。
其中,在132億美元收購EDS的時候,人們似乎看到了惠普徹底拆分PC部門的勇氣和決心。
在惠普2007年166.5億美元的服務業務營收中,超過半數來自向其計算機、打印機、軟件消費者提供的支持服務,EDS則擁有龐大的企業計算機系統管理業務和企業軟件開發業務,惠普對其的收購也稱得上是“強強聯手”。在當時規模達7480億美元的全球服務市場,IBM以540億美元的年收入穩居第一,EDS和惠普的年收入分別為220億美元和166億美元。兩家公司合并后的規模將位居全球第二,這一點也許是促使赫德下定決心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惠普的PC版圖越來越大。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赫德是卡莉衣缽的繼承者,都希望通過收購來壯大惠普并希望在各個領域領先。
除了控制成本和收購外,還有其他手段來振興惠普嗎?面對這樣的詰問,赫德還來不及證明,因為性騷擾指控下臺了。
冒進者李艾科:倉促轉型,惠普機會幾何
從卡莉到赫德的10年是惠普數字上最漂亮的10年,卻是前景上最糟糕的10年。
這10年,惠普的口號就是“收購、收購、再收購”,在四面樹敵的同時,惠普無節制的拉長著自己的戰線,在它漫長的產品線上,每一個環節都面臨著強而有力的挑戰。
在高端企業級市場,惠普跟IBM競爭;在PC產業,惠普和戴爾、聯想、蘋果在競爭;在移動端,惠普又和三星競爭。此外,它還做大型機。而這幾個稱得上惠普對手的公司,卻大都專注某一個領域。
現在,在移動互聯網領域,蘋果優勢一家獨大;在PC領域,聯想上升勢頭明顯;IBM也從甩掉PC業務的陰影中走出,今年市值一度超過微軟。
顯然,如果這樣下去惠普只會更加地衰弱,現實逼迫著他們必須要在眾多戰線中做出選擇。
從目前IT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有兩條路是可以選擇的。要么蘋果化,以消費者市場、以創新型產品把控移動互聯網產業鏈為模式;要么IBM化,走向企業級、云計算,走向高端市場。
馬克·赫德在位時,惠普就已經在研發平板電腦,對抗蘋果iPad,至少有兩款原型機在開發,一款使用Android系統,一款使用WindowsPhone系統。這是因為惠普既不想犧牲與微軟的關系,又不想放棄有大量應用程序支持的Android。
到了李艾科手中,惠普開始推出新的消費型平板TouchPad,它使用惠普收購Palm獲得的WebOS系統,不過WebOS程序缺乏。今年基于WebOs的平板電腦推出以后,市場銷售遠遠低于預期。“美國的一些大型連鎖賣場原本大量訂貨,但見勢頭不好后便向惠普提出退貨。這使得李艾科和董事會很惱火。”所以很快就決定停止基于Web OS的移動設備,并且下定決心處理PC業務。
此刻惠普的選擇,意味很明顯,向蘋果投降的同時向IBM致敬,惠普已經完全喪失了曾經令人尊敬的地位,徹底成了跟隨者。
應該說,優秀企業變得有點臃腫,焦點不夠集中,絕不是什么少見的事情。即便華爾街的寵兒蘋果也有過混亂的時代。這家現在的標志性科技公司1997年時已經到了懸崖邊緣,他們找回了喬布斯才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喬布斯當時的聲明非常簡單,但卻非常有先見之明:“蘋果不會再像這樣把觸角伸向很多地方,但是在一些極為重要的領域內,我們的存在也將極為重要。”
但是看來惠普并沒有吸取經驗。事實上,他們還在持續花著愈來愈多的錢,想要買到下一個大事件。
可以佐證的是與放棄WebOS、分拆PC同時宣布的另一個消息,惠普準備用117億美元收購英國軟件公司Autonomy。根據惠普的官方說法,這將從根本上推動惠普的轉型。不過一名惠普前高管表示,Autonomy一直在向多家公司兜售自己,包括曾經還在馬克·赫德控制下的惠普。然而,即便赫德如此鐘愛收購,也并沒有同意惠普以Autonomy年營收11倍的價格將其收購。
IBM、EMC等IT公司早已經在企業數據服務領域有很多投資,惠普花大價錢買下Autonomy之后,惠普的資金是否能承擔得起持續的大力投資,以便和上述巨頭抗衡;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讓收購而來的技術,和惠普產生化合反應,以避免收購Palm的悲劇不再發生,這都是問題。
當年的IBM在進行了多方考慮后,選擇了低調出售PC部門并且賣了個好價錢。而現在惠普突然宣布剝離PC的倉促應對看起來更像是一場事先準備好的謀殺,能否獲得應有的利益讓人懷疑。而且惠普此時的應對顯然已經至少晚了6年,在這個瘋狂發展的行業中,6年的差距讓人對惠普的轉型難以看好。
行業的趨勢已經很明顯,IBM的轉型早已成功,甲骨文也已經初步成型,留給惠普的時間很少。這就是惠普面臨的轉型之痛,不僅要進行基因改造,還必須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改造,才能在行業中占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