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網球俱樂部》雜志 Z=張軍慧
T:中網發展到今天,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回過頭看,當時怎么會想到要在北京做這樣的一個賽事?
Z:從短期來看,2004年正趕上奧運前期,北京市希望能夠讓全世界的體育迷們更早地關注到北京這座城市。網球在國際上關注度非常高,是成熟的、商業的體育項目,在全球商業體育的管理體系排名里,網球是第二位的。從長遠來看,北京奧運會之后也提出來要打造成一個世界城市。如果想擠入國際一線城市,除了城市建設以外,還必須擁有自己的文化特點。你看四大滿貫所處的城市,墨爾本、巴黎、倫敦和紐約,都是國際一線城市。還有一個是純市場化的考慮,網球運動隨著人民的物質生活、經濟實力的提高,在中國的未來一定得以普及,我們認為,更早地把國際賽事引入國內,搶灘市場是很有必要的。
T:這八年,有哪些相關數據體現了中網推廣的成績呢?
Z:數據很多,比如觀賽人群的增長,2004年只是十幾萬的人流量,去年達到了25萬,在短短7年時間里翻了一倍還多。合作伙伴初期就十幾個,而且國際大品牌還不像現在這么多,今年達到了40多個,可見賽事的影響力越來越高,越來越受到商業、企業的追捧。從報道、轉播量來看,初期是以國內轉播為主,去年統計下來,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轉播,涉及到140多個電視臺。每年記者的報名人數,以百分之十幾的數字在增長。除了傳統媒體,新媒體也加入進來,特別是網絡媒體,視頻網站。從商業角度,就盈利狀況而言,每年收入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在激增。
T:未來預期是要把北京打造成網球之都嗎?
Z:本意是要把中網打造成頂級大賽,讓更多人關注。在中國的城市功能里,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體育屬于文化的范疇,北京市也希望有突破性、感召性的項目出現,將中網賽事定位成北京市的品牌賽事,也是北京著力打造的四大賽事之一、也是之首。通過中網的舉辦,希望以場地為核心,打造亞洲的網球基地。
T:我們都知道,新場館將投入使用,這是今年的一大亮點。
Z:新場館硬件的提升實際上是對賽事整體提升最基本的保證。賽事升級后入駐奧運場館有兩年了,盡管奧運球場有它的優勢,但是從一個商業體育賽事的角度來講,符合奧運標準但不完全符合商業運作的標準。進場館的第一年我們提出建立一個符合商業運營的場館,今年落成了,確實備受矚目,形狀很像鉆石,定位、起點都很高,命名為國家網球場。我們現在每天都要進入場館數次,越來越覺得新球館符合高水準、商業的網球賽事。不管是從包房、包廂的設計,普通座椅的觀賽視角來看,都是非常合理的,可以說,這既是今年賽事的一個亮點,也是未來賽事整體起飛的一個起點。
T:在賽事服務、保障方面,今年會有哪些方面的提升?
Z:今年提出來的核心服務理念是提高觀眾的賽事體驗。我們在觀眾休息區、停車區的分布上,在功能區的設計上,在觀眾引導牌的指引上,在場內餐飲區的安排上,都比往年有很大的增加。比如新球館的開館儀式,揭幕賽是薩芬和桑普拉斯的表演賽,這是正賽開賽前很好的預熱,帶著懷舊的意味。在外部餐飲區(以前只給VIP客戶提供),今年在場內設置了很多餐飲銷售點,還給普通觀眾專門設計了一個休閑大棚。國際上的網球賽事就是一個節日,觀眾一來就呆上一天,也許看比賽只是兩三個小時,其它時間都在交流。在觀眾服務上,我們的賽前入場培訓進行了四天,主要是讓賽事的服務人員對觀眾提出的問題和困難都能進行最有效的解答。
T:貼近觀眾,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是網球推廣之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中網還有哪些活動是為此設計的?
Z:其實網球走到今天已經越來越貼近大眾了,從球場的建設來看,增速非常快,網球人口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長。拉近與球迷、觀眾距離的方式是多樣的,比如在中央球場,比賽間歇時,場上球星和球迷互動、簽名、拍照;在外場,贊助商的展位上球星和球迷近距離的接觸。今年將延續去年做得很成功的七個主題日活動,還將會與時尚集團舉辦“粉紅大典”的慈善活動,同時與宋慶齡基金會共同打造支持中國青少年網球發展的活動,目的都是讓觀眾更多地參與。
T:據我們了解,中網的推廣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其中經歷了很多的周折和坎坷,談談這方面的感受。
Z:這八年,辛酸苦辣摻雜著,但總體講,中網成長速度是很驚人的。剛開始很艱難,因為初期是以合作的態度去操作這個項目,操作的主體還不是現在的這家公司,而是一家香港公司。可以說是在復制的基礎上開始運作的,都說平地起樓已經很難了,我們是在地下開始干起,第一年在財務上就面臨較大的壓力,還帶來很多負面的東西。第二年更糟糕,運作時間只有40多天,上半年主要是在打官司。第三年,我們團隊全面接手項目,嚴格意義上講,這才是我們操作中網的開始。
T:這么說,中網的真正快速發展是從2007年開始的,有哪些因素促使呢?
Z:多方面促進的結果,這里從三個維度來談。一是運營團隊的穩定,總監級別的人員,在中網項目上幾乎都干了5年以上,對項目的熱情、忠誠度很高。二是合作伙伴、北京市體育局、合作區主的地方政府等幫助和扶持。還有一個得益于中國經濟市場的高速發展,中國消費群體消費觀念的提升,大家越來越知道,不能是簡單的吃喝,玩樂也不能太低俗,整個社會市場氛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