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日本短住,看到了好多新鮮事。
日本的幼兒園里,有一種課是專門教小朋友如何種菜,不是在開心網上種,而是在真正的菜園子里。老師帶著一幫小朋友下地,穿統一的套鞋,女小孩是粉紅色的,男小孩是藍色的。到了收獲的季節,電視新聞里就會播出這樣的鏡頭:小朋友們賣力地在菜園子里收菜,一個小姑娘捧著帶了泥的蘿卜,喘著氣,愉快地對著鏡頭說“我很開心”之類的話。
作為一個短住的過客,只能從電視和大街上,窺探異國的稀奇,皮毛過眼后,反倒生出太多疑問,比如,這個緊鄰的國家,據說深受中國影響,但他們的小朋友卻以我們學奧數的熱情,去種蘿卜。在這個小朋友種蘿卜的社會里,諾貝爾獎卻層出不窮,光2008年就占了三個名額。
在一個充滿焦慮的社會里,父母們的焦慮,往往轉化為對子女前途的期待,因此,中國的父母,有可能是世界上最關心子女教育的父母。日本也是極其重視教育的國度,每年高考期間,超市里一種五角形的盒飯會應景發售,因為“五角”在日語里與“合格”諧音,家長們都要買來給孩子討喜。不過,日本的孩子要到初中,才開始全力以赴地迎接考試,在這之前,日本教育對小孩的要求,是讓他們學會生存、生活的能力和認識社會。
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唐辛子IN日本》,里面一篇文章里講到日本小學布置的題目,是讓小學生觀察一條比較新的街道,和一條比較舊的街道上的窨井蓋。讀二年級的女兒發現,新街道的窨井蓋上都有笑臉花紋,而舊街道的蓋子上沒有。通過去圖書館和網絡上查找資料,小學生會知道,有笑臉花紋窨井蓋的街道,修建于1980年代,因為1979年日本大阪舉辦世博會,“太陽之塔”是世博會標志。而舊街道修建的時間較早,當時日本經濟落后,不注重窨井蓋的裝飾。
這樣的知識有用嗎?很早以前聽過一個說法,把日本孩子和中國孩子丟到原始森林里,一定是日本孩子活得更長。我本來不相信,認為未免夸張。但看了日本小學生的生活,我傾向于認同——社會必然比原始森林更加充滿風險,還有什么比了解社會和適應社會更加重要的呢?
(既言摘自《芳草#8226;經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