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你不消幾分鐘就能愛上的劇,當然,你可以說自己不愛戰爭題材,但只要你看電視劇,并且喜歡某一種類型,那么你就會愛上《永不磨滅的番號》(以下簡稱《番號》)。而豆瓣網友對這部劇給予紅色題材史無前例的9.1分。
1940年百團大戰后期,武夷縣一支由各路人臨時聚起來,槍和子彈都不齊全,連番號都沒有的幾十人的八路軍隊伍,這支隊伍里有八路軍、國軍、土匪、草根、莽夫、晉商…-這幫人吵吵鬧鬧、拖拖拉拉地混在了一起,任何一個抄起來都能讓人瞠目的家伙什,都是他們和日本人搏命的武器,他們在一個滿嘴跑火車卻能把評書段子里的計謀用在打鬼子上的人的帶領下,傳奇又荒誕地上演了一場又一場英勇頑強、熱熱鬧鬧的戰斗。這些人心里都有一些虧欠、一些驕傲、一些美好,他們把這些放在心里,渴望一個正兒八經的番號,于是又為了這個番號,欣然赴死。最終他們也沒看到番號,不過李大本事說,我們的番號就是中華民族。陳峰、孫成海、丁算盤、石頭、張六斤、賽貂蟬、大狗、小北平、大門子……他們代表了獨立頑強的人格、自由意志之精神。
徐紀周希望他們每個人都能代表一支已經消失了的部隊的歷史——在戰爭中都做出巨大犧牲和奉獻的部隊。李大本事代表的是紅四方面軍得西路軍;陳峰代表的是九十八軍,武夷大掃蕩之后,他又代表那支國軍游擊隊:孫成海代表九路軍,當時從北平到保定,有近千支奇形怪狀什么名號都有的地方武裝雜牌部隊;石頭是大別山來的,當年大別山子女十萬人參加革命:張六斤代表王牌部隊115師,所以他有很強的榮譽感:算盤是晉商,他身上一直帶著晉商的氣質。他們匯集在一起,為了之前的部隊、死去的戰友的榮譽,他們要有個番號,這是個名分,對所有因為戰爭丟掉生命的人的認可和榮譽。
《番號》最好看的是人物,讓你不能忽視,他們給了那些已經霸著熒屏好久的涂脂抹粉、永遠都在生活外圍拍打嬉笑的塑料人兒狠狠一擊。《番號》不由分說地雜糅各種橋段鋪陳笑果,也換了一種我們習慣了的說話方法,用一種特別和誠意,蔑視了大群抄襲、跟風、只要娛樂不要愉悅的創作。它不是低劣地咯吱你笑,不是單線條地激烈昂揚,它是另外一種“喜劇的憂傷”,最深的悲愴和昂揚藏在詼諧的調子里,厚重的情懷貫穿在一群嬉皮笑臉的小人物身上。那些濃郁得化不開的民間氣息,契合每個人物性格的臺詞,都讓這部作品能夠貼著角色的心走,貼著觀眾的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