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你知道嗎?不少成語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呢!
老馬識途: 老馬識途主要是靠視覺和嗅覺,嗅覺尤為重要。馬的嗅覺發達,能找到數公里以外的水源。馬經常打響鼻,尤其是在夜間趕路的時候。馬這樣做,可以排除鼻腔內的異物,保證呼吸通暢。這樣,有利于保持嗅覺靈敏,能更準確地“識途”。
守株待兔: 兔子得眼睛大而圓且側生,雖然便于觀察兩側和身后的動靜,但是它兩眼的視野不能重疊,且視覺沒有立體感,不能準確判斷障礙物的距離。兔子在快速奔跑時,則有可能撞到樹干上。
飛蛾撲火: 生物具有應激性,趨光性是應激性中的一種。飛蛾常根據月光導航,若以火光來導航,結果越飛便離火越近,最后投火身亡。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螳螂活動靈敏自如,能出其不意地捕食蟬,然而有時螳螂卻顧此失彼,樂極生悲,在它身后的黃雀虎視眈眈,隨時也可美餐一頓。螳螂依靠其身體的優勢輕易地捕食蟬,同時也被黃雀捕食,這也反映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屬于食物鏈的一部分。
死不瞑目: 真正死不瞑目的是魚類,因為絕大部分魚沒有眼瞼,眼睛不能閉合。不論是捕食、睡眠或休息時,魚眼總得張開,死后也不例外,這也是與魚類的水生生活密切相關的。
面目全非: 類似于變態發育,尤其是完全變態發育的主要特點。比如蠶、菜粉蝶等昆蟲,成蟲從蛹中出來時,與幼蟲相比,簡直是“面目全非”。
驚弓之鳥: 成語本意是指受過箭傷的大雁聽到空弓虛射聲就會惶恐不安。該現象是大雁對外界刺激(弓射聲)做出的反應,屬于動物后天性行為中的條件反射。無獨有偶,人類的“望梅止渴”、“畫餅充饑”也屬于條件反射。
狗急跳墻: 兔子急了咬人,狗急了遇到高墻能一躍而過,這并非僅有勇氣即可為之的。危急之下,狗在神經系統和體內激素共同作用下,產生大量可直接利用的能量,為生命活動(咬人或跳墻)提供了必要的“后勤保障”。
鵲巢鳩占: 成語本義是喜鵲的巢被斑鳩占據了。這種兩種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的現象叫競爭。
葉落歸根: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樹葉落下后,其中的營養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描述的也正是這一生態現象。
孔雀開屏: 我們經常看到動物園里雄孔雀展開它們的尾羽,像一把美麗的花扇表示對游客的歡迎。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孔雀開屏是動物生殖中的一種求偶行為,雄性個體為贏得雌性孔雀的芳心,特意打開艷麗的尾羽炫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