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的動意
2010年1月1日,中央電視臺“老故事頻道”藝術總監阿里等人隨行拍攝“重走《晉察冀日報》紅色游擊辦報路”活動,隊伍經過馬蘭村時,鄧小嵐邀請大家觀看馬蘭村小樂隊的演出。當時跟他在一起的,還有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大三學生劉漢祥。
農村的孩子,夏天還不顯,可一到冬天,貧窮就全都穿在身上了,而就當這些一身貧窮的孩子們拉響世界名曲《歡樂頌》的第一個琴音時,阿里和劉漢祥就被震撼了,“這個太好了!”當時阿里就決定,這個題材好,拍吧,就這么簡單,《馬蘭的歌聲》就這么開始了。
阿里和劉漢祥先是試探性地在馬蘭村跟拍了一下馬蘭小學的小樂隊,拍了一個小片子帶回北京,拿給他們的朋友、北京電影學院制片系大三學生桂石。看完之后大家都覺得挺好,阿里就說,那我們就一塊兒弄吧!《馬蘭的歌聲》拍攝團隊就這樣形成了。當然,還有另外一些幫忙的朋友。桂石說,阿里負責整體策劃,劉漢祥負責影像部分,他們兩個都聽阿里的指揮,而拍攝的過程中,還抓了很多“壯丁”臨時來幫忙。
就這樣,最初有那么一個構想,也有那么一個動機,到最后,慢慢就演變成了一段生活。拍片子的他們幾個,就在這段生活里,越拍越高興,漸漸地收不住手了。
拍攝和創作
拍攝工作歷時一年半。阿里說,這一年半里,他幾乎每月都最少要去馬蘭村兩次,每次住上兩三天。
作為音樂人,阿里一邊拍片子,一邊也給鄧小嵐當助手,教孩子們唱歌和音樂。但阿里說,更多的時間,他就是跟孩子們一塊兒玩。
每次去馬蘭村,他就住在學生家里,跟他們的家里人一起喝酒;而每次他來,那些學生們就喜歡都擠到他住的地方,很晚都不回去,跟他一起唱歌,玩,跟開小型音樂會一樣。
阿里有一輛很酷的紅色小越野車,這就更增加了他在馬蘭村的受歡迎程度。于是,整個村子都跟他熟絡了起來,他走遍全村無阻礙。
這樣,片子的拍攝就特別順利。透過《馬蘭的歌聲》,我們看到馬蘭的孩子們以及他們的家人,在鏡頭里自由而歡樂地歌唱,聊到他們眼里的音樂,正過著的日子,特別自然,特別坦誠。自然而真實,這是《馬蘭的歌聲》最顯著的特點,也是阿里、劉漢祥、桂石從這個片子中收獲的最大快樂。阿里很享受跟村里人一起喝酒、跟孩子們一起玩的生活。
而在城市長大、自稱從小“嬌生慣養”的桂石,也經歷了一段他從沒經歷過的人生:“就像另一個世界,挺感動的。”于是,自小喜歡音樂并學習了十年聲樂的他,就想把這種感動自然地表達出來。回到學校,把寢室門一鎖,拿把吉他,就寫出了一首《馬蘭童謠》,連詞帶曲帶唱,僅用了1小時,并用手機錄下來,拿給阿里聽。
阿里和桂石負責這部片子的音樂部分,兩人一共給孩子們寫了4首歌。“說實在的,沒有太花工夫,因為我們住在那里,設身處地,能感受到那種感覺。其中有一個晚上我就寫了兩首歌,跟他們玩,在他們家里喝酒,就說,哎呀,就把你們家人都寫進去吧。這個時光過得很美好。”阿里說。
美好與感動
美好。這是很多人看到《馬蘭的歌聲》這部紀錄短片后的第一反應。片子拍成后,先是阜平縣教育局的人找馬蘭小學的孩子們演出,于是阿里剪了一個不到10分鐘的短片放到網上,當下就把教育局的人感動哭了。后來阿里的朋友們知道了,總找他要片子看,于是他們就把片子放到了網上。半年后,桂石說,目前這個片子的點擊率已經達到80萬次,有1000多條評論留言,“幾乎是零罵聲,全是感動。”
也有很多人看了覺得有一些簡單、粗糙,但依然感動。是的,這美好后面確實還有很多粗糙甚至艱難的真實。桂石說,這個片子,幾乎全無技術可言。“我們的錄音設備是我拿樹枝剁成的,把話筒別在上面,我給他舉著,這在任何組里都是不可能的。我們沒有錢,就一臺破相機,電腦硬盤也沒那么大,倒片子都得倒半天,從技術角度上,我們應該被評為差不多最破的。”
顯然這是一個低成本的紀錄片,但即使是這樣,也來之不易。阿里拍這個片子全屬自掏腰包,而且拍片這一年多,每次去看孩子們,他還要想辦法給孩子們帶一些新鮮的禮物,艱難的時候,甚至想到了要賣車。桂石和劉漢祥都是沒有收入的在校生,來回的車費都要由他們自己承擔,最窘迫時,兩人要湊錢買車票。
于是,這樣的美好更加來之不易。盡管制作粗糙,他們收獲的依然全都是感動和贊美。桂石說,這都是因為孩子們的歌聲和他們身上的那份美好,因為鄧小嵐做的這件事情的美好。
關于鄧小嵐
這件事聽起來很有些理想主義的色彩,而阿里將這一切都歸功于與他一樣有著理想主義色彩的鄧小嵐:“我們堅持到今天,也是因為鄧小嵐的原因,這個人非常了不起!”
馬蘭小學小樂隊得以存在,在阿里看來,都是緣于鄧小嵐這個很特別的人:“她對整個馬蘭村影響特別大,某種程度上,她已經成了馬蘭村的精神領袖。不僅是馬蘭村的,而且是整個中國教育界的。你看這些孩子們落落大方,這都是她教育出來的結果。我們很榮幸能把這件事讓更多人知道,這對將來的教育肯定會有積極的影響。”
《馬蘭的歌聲》在網上傳開后,外界也逐漸了解到這個偏遠小山村里隱藏著的這種美好,有很多因此感動的人開始給馬蘭村各種捐助,網上也有不少人加入志愿者的隊伍,給予馬蘭村的孩子們更多實際的幫助。
留住純美的時光
《馬蘭的歌聲》的執行導演劉漢祥說,他們先于各電視臺把這個片子拍出來了,“如果要讓那些電視臺來拍,就不知道他們會拍成什么樣子了。”
是的,如果是正式的電視臺來拍,也許這個片子就會被拍出各種設計的色彩。但阿里他們根本不想為這個村子設計什么,也不需要設計什么,包括這些他們正在幫助和教育的學音樂的孩子們的未來。
“他們要過他們自己的生活,即使我說有兩個孩子有一定的天分,我們也不會過多地要求他們做什么,讓他們想怎么做怎么做,我們不會把他們帶到城里來。將來,如果他們自己有天分的話,20歲再出來都不晚。我們跟鄧老師說好了,我們在馬蘭錄的所有視頻,要用最好的硬盤保存起來,孩子們將來有一天回頭再來看這些東西,去找他們記憶中最純美的時光。”
“我們幾個也商量過了,我們每隔半年都要給他們重新記錄一遍,等他們大了,給他們一個交待,讓他們看到,他們居然可以這樣生活,這樣成長。”阿里補充道。
阿里說,心里有美好,可以讓人面對困難時不會軟弱。而現在社會,很多人正在遺失這種心里的自然和美好。阿里還特別強調,雖然他們拍了這部農村的片子,但并不說明,這種天然的美好只存在于農村。他說,其實,孩子的心都是美的,城里的孩子唱的歌依然美好,就看大人們怎么對待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