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句大實話我不能不說,雖然我的直言會讓有些人不舒服。過去的16年,我在香港被寵壞了:這里的股票便宜,而且我還可以隨便買任何其他國家的股票。另外,衍生工具也很多。這里,跌破凈資產,跌破發行價,甚至跌破每股凈值,都是司空見慣的事。
內地的股票很貴,這不需要爭論。很貴的原因在于股票的相對稀缺。為什么稀缺?貨幣供應量增長太快,而公司上市的限制太多。我們的股市以前(長期以來)帶有幫助國企脫貧的任務,所以,委屈了很多股民。股民們不高興。但你不會自我保護嗎?為什么要湊熱鬧呢?現在,股市的情況有了一些改善。池子大了,水也深多了,股民的活動天地大了一些。可是,如果你想在長期內有良好的回報,有些基本原則必須遵守:
首先,不湊熱鬧。比如,IPO就是一個熱鬧。券商把公司的亮點都挖掘得比較齊全了,還能留下多少空間給散戶呢?湊這種熱鬧有違“留有余地”的原則。我就此想了一個例子:到北京讀書的外地學生有一半以上(包括20世紀80年代的本人)在前三四年沒有去過長城,后來快畢業了才想起來去一趟。有的人等到分配到上海或者武漢工作以后,才到長城一游。為什么?因為他們當時認為,反正以后機會很多,何必著急呢?假想,北京市政府立個規定,外地學生必須在入學的前兩個星期內參觀長城,否則,以后20年內不許游覽,結果會怎樣呢?他們會在第—時間內作好安排游覽長喊。同理,上海人對于參觀世博噲就不如外地人積極,為什么?上海人想,反正6個月內任何時候都可以去,著什么急呢?你今年問問上海人吧,絕大多數人最終沒有去過。 其次,減少交易頻率。我在本書的很多地方談到了頻繁交易的害處。這里,我想舉個例子。這些年來,為什么每個買房子的中國人都能賺錢呢?當然,根本原因是房價在上漲。這個市場當然會比股市大很多,而且更加激動人心,可是,很多人就不見得能賺錢。為什么?他們對市場時機的把握不對。有些人越是虧,就越著急,試圖用更多交易的辦法把虧損賺回來,但結果當然是虧更多。用薄利多銷的概念來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政府把房地產的交易稅收和費用率降得很低很低,但政府的實際稅收收入卻很高。為什么?因為人們不安分,坐不住,太貪心,太急于交易。也就是說,降低房地產的交易稅費率會極大地刺激人們的交易頻率。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房子的業主們作為一個集體反而交了更多的稅費,賺得更少,而且,很多人會虧錢。
最后,不要買太小的公司的股票。小公司有很多優點:基數低,增長快,遇到風險調頭快,管理半徑小,管理成本低。但是,小船也更容易被風浪打翻。另外,它們的股票交易不活躍,在下跌的時候容易跌得更快。在有些行業,小公司還有—個規模不經濟的問題,賬目比較容易做假,董事長多吃了一頓鮑魚,結果公司的行政費用就漲了5%。在內地股市,大公司的估值似乎比較便宜,而小公司(特別是創業板上市的公司)的估值顯得很貴。從一個穩健的股民的角度來講,你完全可以把較小的1/4的股票忘記。不要因為別人賺了幾倍的利潤而改變自己的原則。這些股票是不太嚴肅(短期化)的投資者的陣地。
作公司基本面的分析不是高科技研發,專家們不見得比老百姓更聰明。股民們只要抓住常識和避開不懂的東西(或者專業性太強的東西),就可以跑贏專家或者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