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公司出現虧損
日前,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發布《航運市場分析報告第二季度季報》和《2011年第二季度中國航運景氣報告》指出,國際經濟形勢運行平穩但風險預期增大,各主要經濟體都表現出下滑趨勢,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危機風險再現,整體航運市場表現平淡,市場恢復情況不及去年同期,運力過剩壓力依然較大。此外,第二季度中國航運景氣指數為103.81點,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徘徊在景氣分界線附近。中國航運信心指數為100.57點,首次低于中國航運景氣指數,企業家對市場和行業發展前景信心不足。
福建省船東協會負責人表示,“我國進出口貿易90%靠水運,航運業對于國際宏觀經濟的發展最為敏感。目前國際形勢復雜,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日本地震和海嘯、澳洲的洪水和颶風災害對世界鋼鐵和煤炭生產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這種影響也傳導到航運業,國際水運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企業盈利能力進一步弱化,同時,航運業運力的過剩與油價的高漲,也導致許多船運公司出現虧損。”
航運企業陸續出爐的第一季度財報也顯示了我國大型航運公司的虧損情況:中海集運一季度虧損1.46億元;中國遠洋一季度營業利潤同比下降70.2%,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5.03億元人民幣;長航油運一季度虧損9590.97萬元。
運力過剩嚴重
自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造船市場陷入低迷,產能過剩、競爭激烈使造船公司紛紛打出“降價牌”。數據顯示,18萬載重噸的海岬型船和7.6萬載重噸的巴拿馬型船價,分別從2008年的8800萬美元、4650萬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5600萬美元、3380萬美元,分別下降了36%和37%,這樣的低水平還在延續。
另一方面,在中國大規模礦石進口刺激下,2009年國際干散貨海運市場大幅反彈,船運公司獲利豐厚,投資熱情再度點燃,巨額訂單紛紛飛向船廠,當年船廠持有訂單超過3億載重噸,相當于當時總運力的66%,經過近兩年的建造,這些運力逐步釋放,由于這些新船成本低,競爭力強,在當前需求沒有明顯上升的經營環境下,大量進入船運市場,結果只能是拉低了整個市場運價。
由于船舶價格的下跌以及全世界港口吞吐量的遞增,導致了世界運力增長過陜,今年國際干散貨運力將增長14%,而運力需求增幅僅為5%~6%,運需之間存在倒掛。省船東協會負責人表示,“我省有數量龐大的民營航運企業,近年來,這些民企購買了大量的大噸位舊船,但是由于航運業的不景氣,許多船公司面臨船多貨少,甚至是無貨可運的尷尬局面,中小航運企業經營十分困難。”
隨著國際新增運力不斷投放市場,運力始終大于實際需求,而船公司營運成本連續五個季度大幅上升,企業經營環境不斷惡化,流動資金漸趨緊張,國家實行的緊縮貨幣政策,又造成企業融資難度增加。因此,約有82.35%的船舶運輸企業經營人認為,目前行業正逐步走向或已經處于“二次探底”之中。第三季度船舶運輸信心指數似乎也在證明這種觀點,指數繼續下滑,達到64.03點,為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低點,行業環境和市場環境難言樂觀。
在談及航運業復蘇時點時,省船東協會負責人認為,目前航運形勢既嚴峻又復雜,何時能復蘇還難以預料。中國航運景氣報告也顯示,64%的航運企業認為航運市場將在2013年及以后恢復,25%的航運企業經營人認為航運市場將在2012年恢復,僅有11%的航運企業經營人認為航運市場將在下半年恢復,航運企業經營人普遍看空后市。
福建航運如何破局?
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福建航運業應如何走出困局?該負責人認為,福建省是中國航海的故鄉,有悠久的航海歷史,發展海運業的條件十分優越,是航運的老省,卻不是航運強省。從數據上看,2010年底,在福建注冊的船舶運力為568萬載重噸,全年1.7億噸的運量在全國并不靠前。“福建海上運力外掛數量大,其中平潭就有1200萬噸的運力掛靠在全國各地和境外。”
該負責人表示,福建省想要成為海峽兩岸航運中心,除了大力發展港口外,還應努力促使游離在外的海上運力“回歸”。而平潭完全有能力成為福建海運做大做強的核心載體。他建議,可以利用國家給予平潭先行先試的機遇,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外地船舶到平潭注冊登記,提高福建航運運力的保有量,促進航運市場的興旺。
該負責人表示,“福建省可考慮培育一批發展潛力大的大型船運公司,對經營不善的中小型公司進行資源整合,做大全省的運力規模。目前是航運業的低潮期,大型的航運公司可以順勢擴張,收購一些經營不善的公司,為后期市場復蘇做準備。”船運公司要靈活經營,實現開源節流。對內要苦練內功,在油價高漲的情況下,要抓好節能減耗,發動船員搞好船舶的維修保養,努力降低成本;對外要提高服務水平,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運輸任務,以良好的口碑來提高市場占有率。”
近日,福建交通集團與福建省產權交易中心合資的福建八方船舶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領導赴平潭考察,與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有關領導進行交流商討,擬在平潭設立福建船舶交易市場。此舉,或將是政府將對船舶交易進行監管,引導市場走向健康理性的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