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私募基金很郁悶,凈值下滑的厲害,投資人的壓力排山倒海,媒體質疑聲浪高漲。從前的股市高手如今回到人間,往昔嘆茶的悠閑從容,轉眼間成了悶拍鍵盤愁滿屏。我不是坐看風涼,而是憂心忡忡。搞不好,中國投資者會對私募基金也徹底失去信心,就像他們對公募基金失去基本的信任一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當今私募基金界,最缺乏的是良知。良即良心,知即智慧。既沒良心,又無智慧,投資業績可想而知。今日之中國,隨便再談良心,會引來嘲諷,什么年代了,勝者為王敗者寇,還談什么良心?事實上,良心是投資界最稀缺的品質,做資產管理者,如果不重視良心修為,最后除了獨自劃拉了一大把金銀財富外,會成為中國投資歷史上過眼云煙的垃圾。
過去3年來,如果我們回頭去研究一下,私募界的投資風格雖然眾多,但還無外乎價值投資和投機兩種,真正踐行價值投資的私募基金是非常非常少數的。因為2008年對傳統買入持有的價值投資打擊過大,價值投資從最初的邯鄲學步到自我反思階段。N#TN價值挖掘的旗號,踐行投機的道路則幾乎是9成以上的私募基金操作之道。
按說,凡是敢于發行私募基金產品的,沒有幾把刷子是不可能的,也都是股市沉浮了很多年的老手,但為何這樣的高手業績也那么不穩定,甚至慘不忍睹呢?這里面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凡是某年業績迅速起來,然后狂發新產品的私募基金是非常需要警惕的。某些私募2008年虧損巨大,2009年崛起,或者2010年崛起。然后狂發產品,管理資金從幾千萬迅速到20億、30億。任何有腦子的人都想一想,一個人牛逼可以在一年之間迅速轉換嗎?即使能轉換,他的風格能持久嗎?還有,那一年突然的牛逼依靠的是運氣,老鼠倉還是賭博式的押注?如果不是靠真正的選股功夫和資金管理等獲得牛逼業績,怎么可能突然管理膨脹了10倍,20倍的資金規模呢?
中國做私募,有個典型的成名路徑。先自己和朋友湊錢發個幾千萬規模的第一期產品,然后找資金合作,做老鼠倉,迅速把業績做上去。因為第一期資金規模小,容易靈活機動,加上公募基金有的是良心被狗吃的基金經理,大家一勾兌,業績上去并不是太難。然后利用媒體宣傳造勢,有了知名度后,迅速狂發新產品,從幾千萬到幾十億也可能就是一年的時間而已。先收取一大筆認購費管理費再說,至于后面的業績好不好,無所謂。
我有時很納悶,這些基金的管理者怎么能夜里睡著覺?你住著大宅子,客戶的血汗錢卻一點一點的被虧掉,如何面對?
有一個規律,凡是某年業績特別好,新產品迅速發出規模迅速做大的私募基金,基本都難逃接下來業績下滑的厄運,只有個別的例外。這就是我為什么強調良心是投資界最稀缺的品質。因為但凡一個有良心者,必定會自我反省,會知道自己成功在何處。如果那一年的業績出類拔萃,是不是和資金規模小有關?是不是押寶似的倉位有關,是不是和運氣有關,是不是有非投資本身的功力之外的因素有關?等等。做了丑事不一定可恥,做了丑事,還利用丑事主觀去圈錢害人就可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