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行業的IPO就像這樣:你等了多年終于等到公交車來了,結果一次性來了好多輛。在沉寂多年之后,美國的高科技企業終于再一次煥發生機。
社交網站LinkedIn終于沖破重重障礙,于5月在紐約交易所(NYSE)上市,首個交易日募集資金88億美元,相當于其去年利潤的572倍。其它一些網站,比如提供在線購物折扣的Groupon、互聯網媒體Pandora等,也在排隊等著加入上市的行列。還有Zynga,這家開發了農場鄉村(FarmVille)游戲等在線游戲的互聯網公司,很快也將進行IPO。
來自中國、俄羅斯以及其他國家的互聯網公司,現在也來到美國的交易所上市。在Linkedln的驚艷亮相(股價翻番)之后,俄羅斯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Yandex也在紐交所發行了股票。首個交易日,它的股價上漲了逾50%。這種新股首發大漲的現象被認為蘊含著新的互聯網泡沫,并且引起了關于互聯網公司估值的爭論。
Groupon的潛在價格是150億美元,而這已經是保守估計。由于被狂熱的粉絲們貼上了“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公司”的標簽,Groupon已經由一個簡單的概念變成了一個吸金器。人們總會勸說他們的朋友,來團購小裝飾品或者一個餐廳的套餐,因此Groupon大受歡迎。
Groupon把營業收入的一半用來拓展業務,用于提供商品和服務。2010年,它的收入是7.13億美元。今年的第一季度,它又神奇地達到了6.45億美元。盡管Grouponh~立的時間不滿3年,但是它已經在43個國家運營,有8300萬以上的注冊用戶。
但是公司的發展當然也有阻礙。2010年,它損失了3.9億美元;2011年第一季度,它損失了1.03億美元。批評者覺得這非常值得注意。Groupon反駁說,因為市場還處在初級階段,需要大量開支來滿足注冊用戶的需求。在它的招股書中,它要求投資者關注其它的一些指標,比如自由現金流(運營現金流與資本支出之差),2010年這個指標為正。還有,比如“調整后的綜合營業收入”,這是指刨除了在線營銷等支出之后的收入水平。
“通往成功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有些時候靈光一閃,而其它的時間則純粹是在犯傻。如果你知道這條路有時崎嶇不平,還愿意加入我們,那么我們表示真誠的感謝。”在給潛在投資者的一封信中,Groupon的老板安德魯·梅森(Andrew Mason)如是說。
該怎么為一個新興產業中正在虧錢的公司估值呢?普華永道的咨詢部門是這樣做的,它根據公司的“每用戶價值”來評級。這種方法就是將公司的總估值(刨除風險投資回收的資金、二級市場上的股權交易等)除以它的用戶數。
通過這種計算,Groupon的分數僅僅低于Facebook和中國的人人網。但是這種方法不能反映Groupon模式的風險。公司可能夸大說,它有8300萬用戶,但是只有1600萬人實際在網站上消費。它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情況可能更糟,比如在倫敦,僅有9%的用戶真的曾經在網站上消費。
Facebook享受著強大的網絡效應,而Groupon得到的實惠則小得多。它必須花費大量的金錢來保持新用戶的注冊率。因此,它極其需要將投資者的目光轉移到刨除營銷費用的指標上來。Groupon的增長已經吸引了許多強勁的競爭對手,比如LivingSocid。這些對手可能用更優惠的項目來分割它的用戶。而且它們可以提供給合作的零售商更多的實惠,這也將威脅到Groupon的邊際利潤。
以上這些是為了說明,為什么互聯網公司IPO的定價偏高。“這不僅僅需要科學,還需要藝術。”復興資本公司(Renalssance capital)的保羅·巴德(Paul Bard)說。投資銀行應該掌握這門藝術,但是他們中的一些人是這些互聯網公司早期的股東,當然不希望看到股價太低。
銀行家們有時候會被指責,低估某些項目的價格,好讓他們的客戶可以便宜地買進。但是,在Linkedln這個案例上,他們顯然對它的潛力估計不足。也許是因為他們沒想到,人們愿意花這么多錢來買一只有風險的股票。
但是,在確定發行價上,投資銀行顯然謹慎過了頭。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教授伊麗莎白·戴摩爾(ElizbethDemers)指出,早期現金緊缺的公司現在得到了補償,就是通過IPO來獲得大量的資金。它們還可以通過二級市場上的交易進一步獲取現金。但是,這實際上是+泡沫,而且必將破裂。
而且,這次的互聯網狂熱是全球性趨勢。在上次泡沫高峰期(1999~2001年),全球共有964億美元風險投資進入互聯網創業領域,其中80%被投向了美國。在全部10755筆風險投資交易中,有7174筆來自美國。而在2011年以來的50億美元風險投資中,只有14億美元投向美國;在全部403筆交易中,有3/4發生在美國以外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