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這樣一個故事:靠電子商務起家的某成功男士,不堪工作上的重壓,“人間蒸發”到偏遠鄉村度假。在那里,他每天都會在村口遇到一位緩緩走路的農夫,不解,問:“你為什么走得像蝸牛那么慢?”農夫答:“你努力打拼不就是為了有一天有足夠的資本像蝸牛那樣慢慢走路嗎?現在我已經做到了啊。”該男士當即怔住。 這個故事的道理在于:生活品質的好壞,不關乎貧窮與富貴,而是懂得在快生活中找到慢平衡——慢下來,發現生活的別樣之美。我們的慢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積極的奮斗,更是對人生的高度自信。很多時候,牽著蝸牛的手散步,是一種求好的精神,是在一個有限的條件下尋求最好的生活方式。
越來越喜歡慢生活了,越慢越喜歡。
從前最愛看激流澎湃,覺得激情無處不在;現在慢下來,只喜歡看涓涓細流,不奔放,不熱烈,卻自有一份清淡。沙礫褪盡始見珍珠,交往的朋友也越來越少,但一碗清粥抵得過一席鮑魚宴。不用常見面,不必沒完沒了地煲電話粥,也沒必要QQ時刻保持在線,君子之交淡如水,卻大可以潤澤生活。
年少時喜歡快餐愛情,以為愛就是轟轟烈烈地燃燒,恨不得分分鐘都有他的消息。為了見上他一面,可以日夜兼程縱橫千里。一句話不和,也能跑到海邊哭半宿;雪夜里,把小手扎到傷痕累累,不過是為了織一條愛心牌的圍巾。經常遲疑,那是我嗎?如果是,怎么翻撿從前的情書,再也沒有了臉紅心跳呢?
不再喜歡水煮魚了,淺煲慢煨兩小時以上的蓮子粥倒深合我意。不是戒了那麻辣,而是覺得很多時候清湯慢煮的食物更暖心暖胃。
扔掉了幾乎所有的健身卡,與其在健身俱樂部里流汗如雨,不如在街頭慢跑一刻鐘。
曾經是都市標準的“快”活族,走路速度快,吃飯速度快,思維速度快,很怕漏下一個信息,錯過一個電話。時間久了,甚至呼吸的速度都是快的。連出門度假,都是跟著導游的小旗子跑來跑去。現在只享受旅行中的“慢活”,逃離城市,找一個地方小住數日,跟著當地人一起吃飯休息,不被時間追著跑,慢慢呼吸,慢慢吃飯,慢慢行走,慢慢思考,此時,心是透明的,眼睛里的東西是干凈的,你是生活真正的主人。
慢生活,讓一切慢下來,看似無所苛求,亦無所奢求,心靈的感動卻無所不在。它多像茶葉,幾沖幾泡,在茶杯里緩緩舒展,卻醞釀出了細膩綿長的茶滋味。
我在期間流連,常常忘掉晨昏——每周至少享受一餐素食,細嚼慢咽,品味滲透到靈魂深處的食之味;不斷打造陽臺花園,種上自己喜歡的薄荷、香蔥和紅番茄,收獲的喜悅讓人心動;每天都擁抱愛人和孩子,輕輕閉上眼睛,感受幸福……那場景,請別人嫉妒好了。
慢生活,似有漣漪的湖水,平淡中美麗著向前。它不是讓一切靜止,而是刪繁就簡,請你放輕松,名利錢權放一邊,心態全由淡定做主,你也可以做到。
每天清晨,和太陽一起起床,都會帶著女兒散步,以蝸牛的步伐,聞鳥語嗅花香。散步的時候,聽女兒奶聲奶氣地唱:“阿門阿前一顆葡萄樹,阿嫩阿綠的剛發芽”,總是情不自禁要跟她一唱一和。陽光下,我們大手牽小手,相視而笑時,深感這也是慢生活的幸福之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