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你們不知道吧?“年”的年齡可大了,足足有3000多歲呢!

上圖,從左到右依次為“年”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形式。
你看,甲骨文、金文的“年”,多像一個人的頭部頂著禾苗的形狀,又像慶豐收舞蹈的形態。豐收的稻谷要靠肩扛人背,因此“年”字就是人扛著沉甸甸的谷穗,表示收獲豐收的意思。
“年”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上長著觸角,異常兇猛,長年居住在深海的海底,每年到除夕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一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都扶老攜幼逃往深山里躲避災難。
這年,桃花村的人們正在收拾家當準備上山,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有的收拾家當,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沒有人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乞討的老人一些食物,還勸他趕快上山躲避“年”,老人卻捋著胡子笑道:“老婆婆,讓我留在你家里待一夜,我一定把‘年’攆走。”老婆婆非常驚奇,仔細看這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銀須飄逸,鶴發童顏,精神矍鑠,笑呵呵地看著自己。但她顧不得多想,只好答應了老人的要求,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隨著一陣狂風,“年”到了村子里。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上貼著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嘶吼了一聲,隨即狂叫著撲進去,剛到門口,院內突然傳出“噼噼啪啪”的炸響聲,“年”不知何物,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火光、紅色和炸響。這時,老婆婆的家門大開,一位披著紅袍的老人站在院子正中間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吃驚,老婆婆聽了老人的解釋,這才恍然大悟。
欣喜的人們為慶賀平安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方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放鞭炮,戶戶點燈守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訪友互相問候,千百年來,春節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大家都喜歡吃餃子吧?“餃子”這個名稱的來源也和“年”有關。夜里十一點到第二天凌晨一點是子時,也是新舊交替時間,人們稱之為“交子”,后來又把這個時間吃的食物叫“交子”,因為是食品,就在“交”字旁加上“食”字,成為“餃子”,今年餃子明年吃,年年有余。
除夕的時候,咱們也幫父母包餃子,吃一頓香噴噴的純手工餃子迎接新年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