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履薄冰,勤勉工作——這是山西不少官員的最新狀態,也是袁純清發起的正風肅紀行動的最直接成效。
在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時,袁純清坦承:“山西過去經常發生礦難事故,政府效率不高,發展轉型也較慢,這一系列現象,都是和干部作風緊密相關的——一是閑話生非的不良之風,二是拉拉扯扯的庸俗之風,三是吃拿卡要的惡劣之風。這三種風氣,浸淫了干部,也毒害了社會的風氣,影響了一個地方的發展、穩定。所以我認為,抓干部作風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袁純清治晉方略的一個重點,就是要打破沉積已久的官場陋習,重塑形象,開啟新風,并借此為“再造一個新山西”提供干部保證。
上任百日抓“正風” 袁純清上任不久,就在一次會議上表示:“全省干部隊伍整體上是好的,但是在作風上還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在個別干部身上比較突出,必須引起足夠的警惕和重視,必須旗幟鮮明地予以反對。”
但這番話,當時并沒引起所有人的高度重視和警覺。直至2010年8月下旬,在上任百余日后,袁純清高調掀起全省規模的“整頓干部作風”行動,不少官員才回過神。
在這次被稱為“查崗風暴”的整肅工作中,山西省紀委對全省黨政機關工作人員提出“五個不準”:不準上班時間未履行請假手續擅自離崗;不準上班時間打牌、下棋、打麻將和玩電腦游戲等;不準上班時間到茶社、歌廳、洗浴場所等休閑娛樂場所活動;不準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不準參與賭博。
2010年8月20日,紀檢監察部門聯合公安部門和媒體,組成七八個行動小組,同一時間對太原的茶樓、洗浴中心等多家娛樂休閑場所進行突擊檢查。大多數檢查組的工作人員,都是剛接到通知便投入行動,先由暗訪開始,掌握了不少公職人員上班時間在這些場所活動的證據,之后才有了接下來的這一幕幕“現場直播”:
下午2點多,一輛警車停在太原市一家茶館門前,車上下來一個身穿白色T恤、40歲左右的男子。“王哥,您來了!”在門口恭候多時的茶館老板一見到此人,立刻笑臉相迎。這些開著公車的“王哥”、“李哥”們,是茶館的常客,來這里“比上班還準時”,有時一玩就是一整天。
與往常不同的是,該男子剛進屋沒多久,茶館老板就嚷嚷起來:“王哥,不好了,有人拖您的車!”
“他媽的,哪個不長眼的,敢拖老子的車。”
“我們是省紀委檢查組的,你說我們為什么拖你的車?”指揮拖車的人回答。
這位“王哥”最終因為上班時間外出休閑享樂受到單位查處。
“查崗”行動并不局限于太原。同一天,忻州市紀委檢查小組共拍下了停放在市區茶社、洗浴中心、歌廳等休閑娛樂場所門前的22輛公車;在臨縣,檢查組成員暗訪一個賓館時,聽到一個房間傳來“嘩啦嘩啦”的麻將聲,推門一看,4個人正在熱火朝天地賭博,經過身份甄別,其中有當地的一名鄉長……
檢查組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上班期間正在進行娛樂活動的公職人員,檢查人員會勒令他們交出身份證或駕駛證。沒帶證件的,就報姓名和身份證號,隨行的戶籍工作人員會隨報隨查,讓他們沒有作弊空間。”據山西省紀委公布的數據,在此次正風肅紀行動中,全省共查處了421名違紀人員,其中一些官銜還分量不輕,如太原市行政執法局第五執法大隊大隊長王某、山西大醫院籌備處副處長趙某、交城縣公安局黨委委員王某……
此次整風之“狠”,讓太原等地一些工作時間紅紅火火的茶樓生意遭遇重挫,原來“高峰期”的車位一位難尋,如今停車收費人員大多坐在椅子上翻看報紙打發時間。
此后,圍繞“狠剎機關干部玩樂享受之風”,山西省紀檢監察部門又組織進行了4次專項行動,查處了一批公職人員,其中縣處級干部6名,鄉科級干部42名。在處理當事人的同時,省紀委嚴厲申明:凡連續3次被查實有公職人員、機關干部利用上班時間到休閑娛樂場所享樂的單位,要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有關規定,嚴格追究單位領導的責任。
一年之后“回頭看” 2010年8月開始“正風”行動后,山西官場的作風有了明顯轉變:同年9月28日,當記者再訪太原時,發現一些機關的辦公室桌上,原本常見的印有酒樓、歌廳、洗浴中心名稱的打火機等物品已經悄然消失。一位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說:“8點上班,我們7點半就來了。以前上班混日子,現在不敢了。因為不務正業,處理了這么多干部,對我們觸動太大了。”
袁純清看到了這把“火”的震懾作用,廣大山西百姓也拍手叫好:“在其位謀其政,是起碼的工作要求和道德底線,何況是拿著納稅人錢的公務員。”2011年3月,為了方便群眾舉報,山西省委省政府又在當地媒體的配合下,公布了山西各市、縣紀委書記和組織部長的熱線電話和電子信箱。但也有人擔心,政府會不會只管一陣子就不管了,難以從根本上扭轉干部的作風。
這種擔憂是有道理的。2011年8月,為了讓農村貧困者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山西省委省政府決定,從2011年年底開始,連續5年為廣大農村低收入家庭每戶免費發放1噸過冬煤炭。
讓袁純清沒想到的是,這些“愛心煤”在一些地方成了“堵心煤”。11月27日,有人在網上發圖片和帖子,反映“愛心煤”的各種問題:臨汾市賈得鄉莊里村的150多戶人家,每家分到的煤只有不足900公斤,且幾乎一半是矸(音同“甘”)石,根本就不能燒;賈得鄉小蘇村每戶要交10元錢運費,此外“還要交錢給鄉里的干部發工資,因為人家看煤場,很辛苦”;省政府要求這些煤的發熱量不得低于5000大卡,但河津市上寨村村民分到的煤只有2671大卡,沒法燒……
消息傳到袁純清耳朵里,他立刻要求省紀委省監察廳對“愛心煤”摻假事件進行調查取證,并嚴肅處理。最終,25名責任人分別受到黨紀政紀處理并公開曝光。
袁純清覺得,解決干部隊伍中存在的作風問題就像割韭菜,必須一茬接一茬不停地割。他于是決定立即對上次整頓干部作風進行“回頭看”。“這個事情提醒了我,干部作風治理,不要以為干一陣子就完了,不可能一勞永逸,要常抓不懈。”于是,2011年年底,山西再次掀起正風肅紀行動。
接受記者采訪時,省紀委的一位負責同志說:“省紀委把2011年12月定為紀律作風教育整頓月,省紀委常委會提出方案后,袁書記非常重視,親自確定主題,就是‘正風肅紀,創優環境’。”
“這一次作風整頓和上次有較大的不同。這一次,我們強調得更多的,是機制的建立,力爭取得長效的成果。”省紀委黨風室副主任丁利軍對記者表示:“如果說2010年的‘治吏風暴’使山西拉起了一條‘五不準’的‘紅線’,誰碰就查處誰,那么,2011年的新‘風暴’,不僅延續了這條‘紅線’,還通過深化教育、查處案件、建立長效機制,織起了一張正風肅紀的‘大網’。”
剛過去的2011年12月,作為“全省紀律作風集中教育整頓月”,在對違規違紀當事人進行處理處分的同時,還對違規違紀官員所在單位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進行責任追究。省紀委一位負責同志說,打個形象的比方就是:“過去是誰有問題處理誰,現在是誰的‘孩子’誰抱,‘孩子’有問題,‘家長’也得承擔責任,如果‘孩子’都搗蛋,那就是‘家長’管理有問題。”
因為事關每一位官員,特別是“一把手”頭上的“烏紗帽”,不少單位開始變被動接受檢查為自查自糾。省紀委相關負責人說:“如今,當你離‘紅線’還很遠,就會有人教育你,千萬不要過去;當你離‘紅線’太近,你的領導會過來拉你,告訴你不要靠近,否則不僅是你,他也可能跟著‘被電’……”
2011年12月31日,在全省紀律作風集中教育整頓月總結交流電視電話會議上,有關情況通報顯示:此次整頓共查處違規違紀案件367起,處理處分540人,責任追究294名官員。
“這些不良作風,雖然發生在少數人身上,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干部作風問題的嚴重性。”袁純清直言不諱地說,“我們的黨員干部隊伍不是一個俱樂部,我們是先鋒隊,雖說‘管’是題中應有之義,但不能一般地管,而應該嚴格去管。”
大部分人只知我其一,不知我其二”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袁純清笑稱,關于山西治吏正風“大部分人只知我其一,不知我其二”。他進一步解釋說:“官員治理,這是打板子的問題,但我不能對所有人都打板子啊,就大多數而言主要是給動力。”他說的動力,就是樹立正面典型,讓大家學習,給大家以激勵。比如,動員全省機關干部學習弘揚“右玉精神”,轉變作風,頑強拼搏。
1949年6月至1952年3月,張懷榮任右玉縣委書記,他第一次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風沙住;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樹”,并在任期內多次組織了愛國造林競賽運動,拉開了綠化右玉大地的序幕。此后60年,右玉的19任領導班子一任接著一任干,“咬定綠化不放松,誓讓山川變綠洲”的信念從未動搖過。“右玉與內蒙古接壤,在毛烏素沙漠的邊緣,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25%變成如今的52%,從一個年降水量僅300毫米的荒漠,變成現在的一片綠洲,簡直震撼人心!這就是良好的政績觀,就是我們干部的精神狀態,說明我們山西人是可以做大事,是可以有作為的!我們就要弘揚這種精神,樹正氣!”袁純清語氣高亢,擲地有聲。
2010年8月28日,山西省委召開“興起學習弘揚右玉精神新高潮大會”。袁純清在會上提出要求:“每個縣處級干部都要到右玉參觀學習,飲食標準是四菜一湯,而且學習歸來,每個單位都要對照右玉精神開一次民主生活會。”
給動力還體現在袁純清的觀摩檢查和狠抓落實上。連續兩年,袁純清和省長王君率領有關省領導、省直主要廳局負責同志和各市的書記、市長,對重點項目和民生工程進行觀摩檢查,白天實地看項目,晚上開會點評。每一輪要看140多個項目,而且是看當年新竣工和新建的項目。點評發言一個人不能超過5分鐘,不說空話,少說好話,主要是提意見、出主意,開創了一種新的范式和會風。省委常委、副省長還在袁純清的倡導下,每人聯系一個重點
工程、一個大型企業、一個貧困縣,面對面地指導,實打實地抓落實。
給動力也體現在山西省委在干部任用方面打出“6+7”組合拳,“重用那些真正有業績、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其中,“6”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6條意見,包括端正用人導向、優化領導班子結構、加強干部交流力度、健全競爭性選拔干部機制等內容;“7”則指“7個一批”的具體改革措施,包括面向省內外公開選拔一批副廳級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從省直部門(單位)及企事業單位選拔一批優秀年輕干部到市縣任職,集中選拔一批優秀縣(市、區)委書記擔任副市廳級領導職務等,使山西市縣領導班子年齡偏大、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開始得到解決。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陳躍鋼說:“袁書記來了以后,樹立了一個干事、創業的導向,治懶、治庸,以實際工作考察干部,能者上,庸者下。實行競爭式選拔干部、上下交流干部的機制。最近我們又采取‘兩推兩議兩差額’的方法選用了3位市委書記、4位市長,在干部中引起積極熱烈反響。”
2010年11月30日,在山西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上,袁純清態度鮮明:“要讓肯干事的受尊重,讓能干事的有舞臺,讓干成事的有位置。”
3天后,山西部分省直部門、事業單位和4家省管國有企業面向全國公開招聘副職的消息出現在國內各大媒體上。選人用人的新機制、雷厲風行的新效率,讓各級官員為之一振。
12月25日,袁純清在山西省組織部長會議上即興講話,要求組織工作者放眼識人、公道用人、嚴格管人、正派做人。“山西現在要做的,是將視野半徑放大,躍出地域,投向五湖四海,發現更多優秀的干部、人才。比如,我們過去更多地是需要挖煤的人,現在則需要更多會用煤的人;過去主要是搞傳統農業,現在則要發展現代農業。這就需要解放思想、提高本領,隨著形勢發展的要求,與時俱進。”
但如何才能選到稱職的干部?袁純清認為,是否公道用人是關鍵所在:“選人、用人不是個人謀取榮譽、關系、私利的手段。比如,當某個職位出現缺額時,第一信號不應該是想到某某托過我、某某是我同班同學、某某送過我煙酒等,首先應該想到,什么人更合適,讓干部跟著事業走。”
“重選用提拔而輕管理,也是現在普遍存在的問題。”袁純清坦言,領導干部中“抬轎子”、“戴帽子”的好人主義盛行,真正敢于“扯袖子”、敢于直言的卻不多。“但實際上,嚴格管人才是對一個人最大的關心。管得著、管得嚴、管得好,才能保持各級領導班子的戰斗力。”
為加強對干部隊伍的管理,山西省委制定了新的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在經濟發展指標、安全生產、和諧穩定及黨風廉政建設四個方面實行百分制考核。每年省委常委分別對各市進行考核,考核結果排隊公布,接受社會監督,考核結果與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任用、獎懲掛鉤。比如,只要發生一個重大事故,相關人員和單位就將失去評優資格。
“有人說,晉官難做。但我說,無論做什么官、在哪兒做官,都難做。”袁純清說,“解決困難的過程,是主觀與客觀對峙和轉化的過程。如果你害怕困難,你就會覺得難;如果你勇于面對困難,就會看到每個困難的背后都有成功在等待,你就會對攻堅克難充滿信心,就會不斷開創新的天地。”<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