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將近,安徽人楊師傅和妻子、孩子,帶著置辦的年貨高興地往老家趕,準備和72歲的老父親團聚。迎接他們的,卻是緊閉的房門。敲了幾次,沒人應答,楊師傅從門縫里看到父親在躺床上一動不動,心里咯噔一下。撞開門后,他才發現,父親早已去世了——喜慶的春節前,這則悲傷的消息在網上吸引了大量的點擊。
楊師傅的遭遇也許太過特殊,相比而言,劉鵬的經歷更具普遍性。除夕,劉鵬回到老家,把一沓嶄新而整齊的百元紙幣交到了61歲的母親手里?!斑@是我們單位今年的年終獎,1萬元,您拿著吧。”“你們買房不用錢嗎?”母親看著這沓還用白紙條捆著的錢,并沒有馬上接過來?!斑€有呢?!眲Ⅸi低聲說。
劉鵬今年28歲,甘肅農村出生,兩個姐姐均已出嫁。他現在在北京一家咨詢公司上班。和環球人物雜志記者說及在家中與母親的這段極簡單的對話時,他的語氣是沉重而無奈的?!拔乙荒甑氖杖氤^10萬了,拿出來孝敬父母的不足10%。在時間上,一年到頭,我最多也就在春節、國慶兩個長假期間回老家看望父母,加在一起也就十來天,不到一年的4%。真是愧對父母?!?br/> 曾幾何時,《?;丶铱纯础烦闪舜汗澙镒顭衢T的歌曲,當我們踏上返鄉之路時,不妨想想過去的這一年,我們留出了多少時間、金錢、情感給自己的父母?
孝有兩個層次 “孝”本是人之天性,如今卻成了當代人心中的痛,原因何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孝”有兩個層次:文化層次和制度層次。從文化層次來講,子女在主客觀上都該去盡孝;從制度層次來講,孝是一種家庭保障,這跟小農經濟是相適應的。但如今,經濟發展早已把人進行市場化配置,這就產生了人戶分離。同時,很多人在城市里謀生,面臨著更大的生活壓力,投入到自己身上的物質和金錢比較多,客觀上會影響盡孝。
以楊師傅為例,他和妻子都在合肥打工,孩子也在當地的一所學校讀書,父親住在離合肥70公里的長豐縣。楊師傅大概半個月回一次老家,給父親帶些米、菜等生活用品,父親去世后,他后悔莫及,“平時打工太忙了,顧不上老父親?!?br/> 劉鵬則告訴記者:“年前,我剛跟女友領了結婚證。她在北京一所中學當老師。我們倆每月包括房租各項開支大概要6000元,研究生畢業快3年了,我們只攢了15萬。我們準備攢夠30萬就先在北京貸款買套小房子,也算是給女友一個‘交代’吧。認識6年,我沒給她買過像樣的首飾和化妝品。”而父母,只能是在心里惦記了,“像我們這樣農村出來的人,活得太緊張,小時候忙著好好學習,長大了忙著好好掙錢,日后估計還要好好琢磨怎樣讓孩子不被落下。也許得等這些都忙完了,才能好好盡孝吧?!?br/> 劉鵬和楊師傅都屬于人戶分離人口。根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1月18日公布的數據,2011年,全國人戶分離人口為2.71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0%。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布新,則從代際關系的角度解釋了孝心弱化的原因?!霸谏鐣D型期,代際關系面臨很多轉變,長輩的決策權甚至建議權弱化了。比如說就業、婚姻,現在都是年輕人自己決策,家長的意見越來越弱?!?br/>
“老板的話比老爸的管用” 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的變化,經常會成為當代人無所適從的借口,但對父母,重要的其實還是一片心。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認為,養老取決于情感、人口、經濟和時間4個變量。在城市,關鍵在于情感和人口兩個變量。人口變量,指的是子女數對父母養老的影響。目前,城市獨生子女多,但較為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會起到彌補作用?!扒楦凶兞浚瑒t是子女對老年人的孝敬程度,是決定性的首要變量,因為它決定著對經濟資源和時間資源的動員能力。如果沒有來自子女孝德的支持,那么即便有法律強制下的贍養行為,老年人的養老質量也是有缺損的?!?br/> 一位80多歲的北京老人,被兒子送到西城區一所老年公寓長住。兒子上下班就從公寓經過,但一年也就去看望父親一兩次,來了也待不了多長時間。走時,他總會給父親一筆錢,“用不著省錢,想吃什么買什么”。但老年公寓里吃住等條件都挺好,老人上哪花錢去呀?兒子每年會帶著8歲的孩子出國旅游,一去就是好幾天;可老父親連讓他帶著在北京城里轉轉的“機會”都沒有。這種落差,讓老人很失落。
在記者的采訪對象中,“70后”安健在盡孝上是做得最好的,但他在這方面仍有遺憾。2003年,安健把武漢老家的房子賣了20萬元,加上家里的積蓄,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些錢,在上海市寶山區買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如今三代同堂,也算是能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了,但身為公司骨干,安健正常工作日下班已是午夜,父母早已入睡。“即便是周末,領導一個電話打過來,我也只能把父母和孩子先放在一邊。老板的話比老爸的管用?!?br/> 春節前夕,某媒體對158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向父母盡孝方面,86.3%的人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僅13.7%的人覺得“足夠了”。北京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功感慨:“社會發展越快的時候,也是老年人危機最深重的時候,他們常常是犧牲品,而且他們也只能犧牲。因為社會要保證整體的發展,對老人有時是處于無能為力的狀態。”
弘揚孝文化上沒有緩兵之計 如何增強盡孝意識?有人提議將“?;丶铱纯础奔{入法律;也有組織開展“孝子培養工程”,計劃利用5年左右的時間培養百萬中華小孝子;還有些中小學會在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倡導學生給父母洗腳,甚至把這當成家庭作業。有媒體稱,這是“看對了病,開錯了方,徒具觀賞價值。”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說得更直接:“這是愚孝?!惫娨膊徽J可,網民張遇哲說:“轟轟烈烈的運動過后,我們的精神沙漠還是雨過地皮干的貧瘠土壤?!?br/> 文化學者葉匡政則認為,這些“形象工程”是對中華孝道的曲解,搞這些的人自己都不一定真正了解孝的含義,這些活動最終帶來的結果很可能會產生偏差。
他告訴記者:“要從根本上弘揚孝文化,必須從教育這個根兒上著手?,F在的教科書,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成分完全拿走了,只有知識的傳承,缺乏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弘揚孝文化上沒有緩兵之計,必須要改變教育方式,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判斷,否則只會一代比一代更不孝,想亡羊補牢都很難了?!?br/> 編輯:李雪 美編:陳思璐 編審:張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