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2年2月12日,養(yǎng)心殿,雍正皇帝手書的“中正仁和”大匾依舊高懸,紅木龍椅寶座、楠木黃緞案桌靜立一旁,年僅6歲的宣統(tǒng)皇帝溥儀以一紙詔書宣布退位,延續(xù)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了。
如今,100年過去,巍巍紫禁城依然保持著它固有的神秘。3歲登基,6歲退位,關于溥儀短暫的帝王生活,各種傳說還在延續(xù)。
2012年1月24日,大年初二,環(huán)球人物雜志記者拜訪了晚清研究學者、《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作者賈英華。他采訪過300多位與末代皇族有關的人士,與溥儀遺孀李淑賢、弟弟溥杰、妹妹韞龢(音同“韻合”)等人有著深厚的友情,他還是第一個整理溥儀遺物和日記的人。
賈英華的家中,有一個以“晚清”為特色的書房,輕易不肯示人。這里收藏有數百卷100年前外國人記述中國晚清宮廷生活的各種外文原版書,以及蘸金書寫的藏文經卷;還藏有溥儀等晚清人物的一批珍稀檔案史料,包括數十小時錄像、數百小時錄音、數百位親歷者的口述資料,相當一部分堪稱孤本;作為一名研究者,賈英華還收藏有不少溥儀用過的物件,如溥儀的鏡子、兩副眼鏡、原始病歷復印件、多封親筆信及實寄封,溥儀老師陳寶琛和朱益藩的親筆書法和扇面,以及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未定稿的各種版本,等等。書房的架子上還有幾個大冊子,里面珍藏著賈英華拍攝或收藏的數千張歷史照片,其中包括光緒年間的皇城照片集,堪稱珍罕。
“用第一手史料和文物講述歷史”,是賈英華一貫的主張。他通過這些文字、聲音、圖像以及物件,還原出一個世紀前真實和鮮活的紫禁城,記錄下溥儀3年帝王生活中不為人知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搖籃是粉彩果盤 “現(xiàn)在人大多都不知道,溥儀還有個小名,叫午格。不過因為皇帝的名字不僅不能隨便寫,也不能隨便說,溥儀50多歲時,有一次看父親載灃的日記,才知道自己還有這么個小名。”賈英華告訴記者,“我最早是聽末代老太監(jiān)孫耀庭講的,他當過皇后婉容的貼身太監(jiān),也伺候過溥儀。”
后來,賈英華從韞龢那里了解到了“午格”的來龍去脈。當初為給溥儀起名,載灃考慮來考慮去,起了好幾個,最后拿給溥儀的祖母劉佳氏看,老太太挑來揀去,選了午格。溥儀出生于1906年2月,按照傳統(tǒng)的干支紀法,這一年是丙午年,這個月又是壬午月,而且還是午時出生,占了幾個“午”。至于“格”字,賈英華分析可能是“命格”的意思。略一沉思,他又笑著說:“當然了,王府里小姐都叫‘格格’,是不是因為起女名好養(yǎng)活,這就不好說了。”
緊接著,賈英華又告訴記者另一個“秘密”——溥儀的搖籃是個粉彩果盤。劉佳氏臥室的桌子上,曾擺著一個很大的康熙官窯的粉彩果盤。“這瓷盤是大內珍藏的極品,御賜給了醇親王府,平常專門擺放幾位老太妃賞賜的水果,誰也不能動。”后來,溥儀跟這個果盤結下了不解之緣。溥儀從小就愛哭,怎么哄都不行,王府甚至仿照民間的土辦法,往外貼過帖子,“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看一遍,一覺睡到大天光”,可一點兒用沒有。后來有一次,劉佳氏無意中把溥儀放進了粉彩果盤里,說來也怪,他立馬就不哭了。其實,這里也有原因,“老祖母第一次把溥儀放進果盤里是個酷熱的夏天,他光著小屁股坐進涼果盤里,自然挺舒服。后來這個果盤就成了溥儀的搖籃,老祖母怕他著涼,還親手做了一個軟繡墊兒放在果盤上。”
說起溥儀的哭,里面又有很多故事。就在慈禧召溥儀進宮,所有人因溥儀的哭鬧急得團團亂轉時,乳母王焦氏出現(xiàn)了。她瞧溥儀哭得可憐,就把他抱進懷里,還真立竿見影,溥儀很快安靜了下來。從此,溥儀再也離不開王焦氏了。對于這個乳母,溥儀感情至深,他在《我的前半生》中曾這樣記述:乳母,是宮中唯一使我保留了人性的人,他甚至用“卓越”兩個字來形容乳母王焦氏。“特赦后的溥儀一度想娶乳母的孫女為妻,最后因為各種原因,這事沒成。”這種想法,也許是溥儀愛屋及烏的一個表現(xiàn)吧。
賈英華說的每一段故事背后總能牽出更為有趣的秘聞。“當初王焦氏怎么就當上了溥儀乳母?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隨便當的。”賈英華介紹,當年王府選乳母,參照的全是宮里的標準。“皇室向來都對選乳母非常重視,從明代就專門設立了征用乳母的機構‘奶子府’,地點在如今燈市口和王府井北大街交叉路口。進了‘奶子府’的乳母沒一個不想出來的,她們吃的東西好歸好,卻一點兒鹽都不準放。而選乳母的標準更是苛刻,必須得是良家婦女,體貌端正。此外,最重要的是檢驗乳汁,辦法也是秘不外宣的:要把乳汁直接擠進白瓷盤子里,放到陽光下暴曬后陰干,從色、味、狀三方面來檢驗。曬過后,乳汁就起變化了,有變成血色的,也有的有難聞的腥味或其他異味,還有出渣兒的,這都不成,自然就淘汰了,只有曬過后,潔白如脂——羊脂玉的‘脂’,才算合格,要達到這個標準,可以說百里挑不出一二。”
二哭慈禧 談溥儀,就不能不提到慈禧太后。賈英華說:“沒有慈禧,溥儀不可能成為皇帝。不過,溥儀即便當上了皇帝,充其量也只是慈禧的‘四步棋’之一。第一步棋,她將妹妹婉貞嫁給老醇親王奕譞(音同“宣”);第二步棋,讓婉貞之子載湉(音同“田”)進宮當光緒皇帝,弟弟桂祥之女靜芬當光緒皇后(即隆裕太后);第三步棋,讓榮祿之女瓜爾佳氏嫁給光緒的弟弟載灃;第四步棋,讓載灃與瓜爾佳氏之子溥儀成為宣統(tǒng)皇帝。工于心計的慈禧,就這樣牢牢把控了同治、光緒、宣統(tǒng)晚清三代皇帝和奕譞、載灃兩代醇親王。”
溥儀在記述當年第一次見慈禧太后時,用了“三個陌生”來形容——他突然被帶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看到了許多陌生人,最后在陰森森的床帳內見到了一個陌生的瘦得怕人的老太太。
賈英華對這次見面的講述則更加生動,“慈禧太后伸手想抱一下溥儀,溥儀卻被滿臉病態(tài)的慈禧嚇得大哭。慈禧就讓人拿糖葫蘆哄他,沒想到,溥儀接過來一下子摔在了地上……一般病重垂危的老人,最怕孩子哭,不吉利。溥儀一哭,又不讓她抱,慈禧很不痛快,就說:‘這孩子真別扭,讓他上那邊玩去吧!’溥儀與慈禧唯一的見面,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溥儀的哭并非總讓人頭痛,他第二次哭慈禧既真實也及時,大臣們的評價是“當哭則哭”。1908年11月15日,慈禧離世。“在慈禧出殯之日,許多王公大臣和侍衛(wèi)、太監(jiān),都簇擁著溥儀在慈禧靈前叩頭。按照規(guī)矩,太監(jiān)首領拖著長腔大喊一聲:‘舉哀——’,然后再拍三下巴掌。‘舉哀’這個儀式是祭奠時必須有的,當時清宮的規(guī)矩跟如今鼓掌的意義截然相反,大人物去世才能拍巴掌。巴掌拍完了,宮內頓時哭聲震天。溥儀小小年紀,不被嚇哭那才怪呢。但滑稽的是,現(xiàn)場除了溥儀是真哭,大多數人都在假哭,并且還是例行假哭。”
手握“傀儡虎”登基 賈英華拿出一張黑白老照片給記者看,一個小男孩穿戴整齊,右手的架子上擺著只天球瓶,背后是仙鶴翩然飛舞的屏風,這是溥儀在醇親王府家里拍的。之后,這個小男孩被抱進了宮。一個月后,1908年12月2日,清廷舉行了登基大典,不滿3歲的溥儀即位稱帝,年號“宣統(tǒng)”。
登基大典在太和殿舉行,溥儀先是在中和殿接受了領侍衛(wèi)內大臣等人的大禮朝拜,又被抬到太和殿的寶座上接受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的大禮朝賀,沒想到,溥儀放聲大哭。載灃單膝側身跪在金鑾寶座下面,雙手扶著溥儀,不讓他亂動。可是小孩子哪管那套啊,邊哭邊喊:“我不挨這兒!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溥儀后來在《我的前半生》里這樣回憶自己在登基時的表現(xiàn)。
1956年,香港記者潘際垌在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采訪了溥儀。當時,溥儀抽著煙,從容地講述著40多年前的情景。潘際垌掏出隨身攜帶的清末進士金梁所寫的《光宣小紀》,翻開一頁給溥儀看。那段文字的大意是,登基儀式上,載灃見溥儀大哭不止,怎么哄都不行,連忙讓隨從拿了一個玩意兒放在溥儀手里,他這才停止大哭。當時,大臣們都非常驚訝,認為這是不祥之兆。賈英華就藏有原版的《光宣小紀》,“溥儀玩的是廟會上一種哄小孩兒的玩意兒,叫‘虎小兒’,就是紙糊的小老虎,老百姓又叫‘傀儡虎’,一聽這名兒大家就明白,豈止不祥之兆,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傀儡虎’叫得簡直太確切了。”
當時,為了能看得清楚些,溥儀特意從口袋里摸出一副黑邊眼鏡。看過之后,溥儀并沒有否認,只是用手指著文中“訝為不祥”,說了3個字——“唯心的”。這個評語竟然出自當年的皇帝之口,潘際垌不禁意味深長地向他看了一眼。
登基大典上,讓人“訝為不祥”的,除了溥儀手握“傀儡虎”,還有載灃的一句話。據說,登基大典上為了哄溥儀別哭,載灃慌不擇語,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這話從宮內傳出去,很快就搞得滿世界風風雨雨,“快完了”,這可是不祥之兆啊!就連溥儀在《我的前半生》里也這樣寫。然而,賈英華卻從韞龢那里聽到了另一種說法,“我父親從來就不承認當時說的是‘快完了’,他說自己明明說的是‘快好了’,此話被誤傳,以致從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都把大清朝滅亡的原因歸結在他說的這句話上了。他可真是氣壞了,卻百口莫辯,直到臨終也咽不下這口氣。”
其實,這些所謂的“不祥”確如溥儀所言,是“唯心的”。賈英華收藏的一套郵票,準確地詮釋了清朝覆滅的原因。溥儀登基時,清廷發(fā)行了一套宣統(tǒng)登基紀念郵票,共3枚,面值為2分銀、3分銀、7分銀,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套“帝王登基”郵票。賈英華告訴記者,“主持發(fā)行這套郵票的是載灃,當時,他駁回國內所有印廠呈遞的樣稿,不惜花費重金,委托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印制。郵票主圖是天壇祈年殿,兩側則是巨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枚紀念大清帝王登基的郵票上竟然以英文‘Chinese Empire’標示中國國名,連面值也是英文字樣,中國皇帝登基的郵票由外國人印制,具有鮮明半殖民地的歷史烙印。僅從這一點上,就反映了晚清社會的狀況,我用八個字形容——風雨飄搖、國力衰微。”
誤以為是自己“復辟” 溥儀登上皇帝寶座時,還是不滿3歲的幼童,他壓根兒不了解晚清宮廷內外你死我活的奪權之爭,更不可能洞悉中國歷史正在醞釀著的一場政治巨變。梁啟超曾預言:如不改革,“不及三年,國必大亂以至于亡!”
果然,不及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敲響了封建帝制的喪鐘。之后,清廷的權力核心發(fā)生了一系列巨大變化:10月30日,清廷迫于形勢,罷免溥儀的六叔載洵。僅隔一天,又罷免溥儀的七叔載濤,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回京主政。12月6日,載灃被迫辭去攝政王位,溥儀賴以支撐皇位的“保護傘”徹底垮掉了。1912年2月9日,南京政府向袁世凱轉交《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yōu)待條件》。2月11日,隆裕太后接受優(yōu)待條件,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千年帝制走到了盡頭。
賈英華的藏品中,有一張100年前清廷理藩部印制的《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yōu)待條件》,極為珍貴。“我手里的這份雖不是當年隆裕皇太后在養(yǎng)心殿拿的原件,但當年這個文件就沒多少。當初都認為是滿漢文,我查了資料后確認是蒙漢文。”
“1915年,袁世凱為稱帝四處活動。溥儀曾一度產生錯覺,誤以為袁世凱要讓他復辟登基。當溥倫貝子代表清皇室和八旗向袁世凱遞上《勸進表》時,溥儀才恍然大悟所謂‘復辟帝制’與己無關,而是袁世凱自己要當皇帝。”賈英華感慨道:“然而,袁世凱也僅僅做了83天的皇帝夢,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袁世凱成了個螳臂擋車的小丑。”
作為晚清研究學者,賈英華認為,溥儀從登基到退位僅僅3年,就個人而言,生在帝王家又少不更事的溥儀,只是歷史洪流中的一葉漂萍。然而,這段歷史帶來的思考與教訓,卻是深刻的。“我采訪過的皇族成員都說,清朝亡于‘氣數已盡’。那么這個‘氣數’是什么?我認為就是‘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他認為,清朝覆滅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清末官員選拔制度從任人唯賢蛻變到任人唯親。“清晚期,‘家天下’愈演愈烈,竟出現(xiàn)了‘皇族內閣’這種荒誕的任人唯親鬧劇,是社會制度的退化。”賈英華說,2月12日起,他將開始在新浪網上講述《揭秘最后的圣旨》,和更多的網友進行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及其帶來的警示。”
編輯:李雪 美編:陳思璐 編審:張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