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才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共同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素質,動機、興趣、情感、性格都屬于該范疇。絕大多數人的智力水平相差無幾,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成了一個人成才的關鍵。在高職教學中,非智力因素對于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關系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最基本形式。長期以來,課堂以培養學生智力因素為主要內容。智力因素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學習過程中智力水平優者學習速度快。但是人的學習成績并非和人的智力水平成正比。有些智力水平較高的學生成績并不優秀,甚至較差。這是因為智力因素并非是影響學生學習的唯一因素。動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實證明,在學習過程中,智力中等的學生能進入優秀生的行列,反之,不良的非智力因素也能使智力優秀者落伍。
1.社會發展的需要
當今社會已步入市場經濟時代,這一時代的重要特征就是創新。創新意識是衡量一個人才的重要條件;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正因為如此,我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中有重要的作用。
2.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充分表現在他有定向、調解、強化、感染、育智、審美等諸多功能方面。動力功能主要是動機的作用,定向、調解、強化功能主要是意志的作用。感染、審美功能主要是情感的作用。而興趣的作用是創造、育智功能。
據測試,學生中智力超常者占1%,優秀者占11%,而一般者占80%,可見大多數學生智力在中等水平。有人認為,只有智力超常者才可以成才,但是事實并非如此。我國史學家司馬遷小時候是智力一般,愛因斯坦小時候智力水平一般,愛迪生上學時候老師認定他是笨學生,但他們后來經過努力學習,為人類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事實證明,一個人要成才,智力因素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推孟等人曾對1500名智力超常者進行了50年的追蹤研究,他們發現,160名成大事者與160名成小事者之間,最明顯的差別就是自信、感情、獨立、勤奮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別。由此也可以說明,為什么一些高智商者學習不好,而許多學習優秀者智力水平卻一般。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高學生智力水平的同時,更應注意他們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二、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徑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注意認識和研究某種事物的一種心理活動,是獲得知識,開闊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最重要的推動力。興趣是入門的導向,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實踐證明,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學習興趣成正比。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將會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使學生主動觀察事物,思考問題。但學生不會自發產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學習過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礎上,在新問題不斷出現和不斷需要滿足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的。這就需要教師創設教學背景,使學生感覺到學習的樂趣,產生學習興趣。
2.正確引導,激發學生健康向上的成就動機。
動機,簡單就是做某件事的目的。除了要讓學到知識外,還應讓他們感受到成就感,使他們覺得有所收獲。中學生正處于心理成熟階段,成就感特別強烈,總希望出人頭地。老師的表揚,家長的贊許都能激發他們成就動機。
課堂上,教師最頭疼的就是那些吵鬧、不安分的學生,其實他們并非存心這樣做。這是因為他們過分注意自己的形象,在成就動機上發生了偏差,他們的活動無非是想引起老師同學的注意,對此我們可采取適當的方式,使他們產生壓力,從而使他們“避邪趨正”。例如技能課讓這些同學操作演示,青少年有特別強烈的自我意識,在同齡人中,特別在異性面前,尤其不愿露丑,所以這種方式會使他們產生壓力,而努力地學好、做好,從而幫助他們糾正錯誤的“自尊”意識,激發他們正確的成就動機。
3.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
性格有好壞之分,研究表明,智力水平相當的兩個學生,勤奮、自信心強、勇于創新的學生,能力發展較快,懶惰、墨守成規的學生能力就達不到高水平的發展。性格特征會對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力的發展,甚至一生的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打破“一言堂”的傳統,鼓勵學生發言,參與課堂的教學,增加教學透明度,營造一種教學民主化氛圍,鼓勵學生對動手操作、觀察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歸納總結,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做,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明白自己的得失,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起到推動作用。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學生智力開發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實施素質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教學每一環節中切實關注,才能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