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曬田是水稻種植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通過科學合理的曬田,水稻根系活力增強,營養生長得到抑制,個體和群體之間的矛盾得以緩和,水稻的結實率和成穗率有所提高,從而提高水稻產量,增加生產收益。但是,要做到科學合理的曬田,需要了解曬田的主要作用和掌握曬田的技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水稻田曬田的主要作用
1. 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強根系活力。水稻插秧后至曬田前的較長時間內,田面都保持一定的水層,容易導致耕層土壤內通氣性差,好氣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機物分解緩慢,不利于水稻根系生長。此后通過曬田,土壤的通透性增強,改善了土壤結構,使得稻株新根數目增多,根系下伸擴展,從而擴大了根系活動范圍,增強了根系的吸收能力和活力。
2. 協調水稻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水稻田曬田后,可使水稻植株氮素代謝水平下降,過旺的營養生長得以控制,提高了碳素代謝能力,促進了糖類積累;同時,也抑制了水稻節間的生長,使稻莖基部第一、第二節間長度變短,稈壁變厚,莖稈組織更緊密,從而增強了植株抗倒伏的能力。復水后,較多的糖類由莖、鞘向幼穗轉移,促進了幼穗發育,加速水稻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方面轉化,滿足了其幼穗生長發育所需養分的供應量,為形成穗大粒多打好基礎
3. 改善田間小氣候,抑制病蟲為害。水稻許多病蟲害的發生與傳播都與稻株間的溫、濕度有直接關系,如稻瘟病在田間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適于病菌的繁殖與侵入;白葉枯病在田間空氣相對濕度在70%以上時發病嚴重;水稻潛葉蠅與二化螟蟲等,它們的卵在孵化時,也都要求有較高的濕度條件。通過曬田,降低了株叢間的空氣濕度,改善了田間小氣候環境,破壞了病菌與蟲卵繁殖的傳播條件,抑制了病蟲害發生與為害程度。此外,據資料顯示,田間濕度的降低,直接會增加有效積溫(一般一個曬田周期可增加30~50℃的有效積溫),因此,曬田還是提早水稻早熟的措施之一。
4. 控制水稻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和結實率。水稻的分蘗株在主莖拔節時如未達到3葉1心以上,一般不能成穗結實,它就會成為無效分蘗。無效分蘗與有效分蘗爭水、爭肥、爭陽光,會導致有效分蘗營養失調,結實率下降。通過曬田,可控制無效分蘗,并把一些無效分蘗消滅在萌芽狀態,讓養分多供應給有效分蘗,從而提高水稻成穗率和結實率。
5. 確保水稻增產增收。通過科學曬田,能促使水稻群體生長的營養分配更合理,無效分蘗少,有效分蘗生長健壯,幼穗發育良好,從而達到子粒飽滿、穗大粒多、千粒重增加的目的,產量一般可增加10%左右。
二、水稻田曬田的技巧
1. 掌握曬田最佳時期。水稻田曬田要掌握好最佳時期,不能過早,否則會影響有效分蘗的產生;也不能過晚,否則會影響幼穗分化:因此總的原則是掌握“時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時”。所謂“時”,就是水稻對水分不甚敏感的時期——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即在分蘗末期至幼穗分化始期進行曬田最佳,早于或者過了這段時間,水稻對水的敏感性較強,不宜斷水曬田。所謂“苗”,就是群體總莖蘗數達到計劃最高苗數85%~90%時,也就是只要主穗和3片葉以上分蘗的總數量達到要求的有效穗時,就應曬田。
2. 掌握不同田塊的曬田要求。
①地勢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爛泥田、冷水田和因稻草還田施入大量的有機肥而發生強烈還原作用的田塊,要早曬、重曬。同時,還需要采取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環境。
②水稻生長正常的高產田要及時曬。這類稻田一般土壤肥力高,通透性好,曬田主要是為了控制無效分蘗。當每畝莖數達到預計穗數或稍前時,就應開始排水曬田,當田面硬實,出現小裂紋時可灌1次淺水,待自然落干后繼續曬,直到幼穗分化期。
③前期施氮肥過多,秧苗生長過旺,有倒伏危險的稻田要早曬、重曬。一般當莖數達到預期穗數80%時即開始曬田,要求曬到田面出現小的龜裂,人腳踩下田不陷腳,稻苗色逐漸落黃。其間可過水一二次,以延長曬田時間,使田面不至于干裂過甚而妨礙水稻正常生理功能。
④對于前期生育不良、栽植過晚、莖蘗數不足的稻田以及肥力差、土壤滲透性強的漏水田,一般不必曬田。另外,中、重度鹽堿荒地也不宜曬田。
3. 掌握曬田標準。曬田時間一般為5~10天。總的標準是:輕曬田塊,要達到田面硬皮,人腳踩下去不黏泥;中曬的田塊,曬到田面出現雞爪狀裂紋;重曬的田塊,要達到白根外露,葉色變淡,葉片豎起,以有2~3厘米寬的田面裂紋為宜。
4. 掌握曬田適度。要多觀察,達到要求就應復水。當葉齡指數(即已經長出的葉數除以水稻總葉數)為70%時,或田間有1/3左右植株已拔節時,應停止曬田轉入正常的水分管理。為保證水稻幼穗分化期對水分敏感的要求,此時應適當深灌,即保持5厘米深左右的水;同時如有葉片褪色過重且復水后仍不回青的田塊,還應補施適量速效肥料,以免造成水稻脫肥,影響其成穗率和幼穗分化。
作者簡介:高春庭 農藝師,長期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已先后發表科普論文20余篇。聯系地址:江西省永豐縣農業局糧油站 郵編:3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