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的臨床實踐得知,集約化養殖模式下的豬場寄生蟲病發病規律不同于傳統的散養模式,同時由于多數寄生蟲病常為慢性經過,其造成的危害一般表現不明顯,往往會使豬場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掌握規模化養豬場寄生蟲病的發病規律和特點,針對性地采取綜合防控措施,對提高豬肉品質和養豬生產經濟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規模化豬場寄生蟲病的發病規律與特點
1. 寄生蟲病的發生季節性不明顯。由于規模化豬場寄生蟲病的發生季節性不明顯,因此應根據本場寄生蟲病流行情況和豬群的感染程度進行防控。
2. 寄生蟲種群結構發生變化。在規模化豬場,由于中間宿主被控制,不需要中間宿主的寄生蟲病逐漸增多,如豬蛔蟲、鞭蟲、弓形蟲、球蟲、疥螨等危害嚴重。
3. 多種寄生蟲同時感染、交叉感染、重復感染。由于環境適宜,豬群密度大,寄生蟲繁殖傳播迅速,在病豬排出少量蟲卵的情況下,易造成全群感染;在豬群抵抗力較差時,寄生蟲會交叉感染和重復感染,在與某種傳染病并發或繼發時危害更大。
4. 寄生蟲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規模化豬場飼養管理精細,營養供給充足,寄生蟲病一般呈現慢性、營養消耗性過程,當發現臨床癥狀時感染已很嚴重,如果平時重視程度不夠,往往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二、規模化豬場危害較大的寄生蟲病
近年來,規模化豬場除蛔蟲、疥螨外,鞭蟲、結節蟲、球蟲等嚴重感染外,其他血液寄生蟲如弓形體、附紅細胞體的混合感染也日趨嚴重,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1. 豬蛔蟲病。豬蛔蟲是寄生于豬小腸中最大的一種線蟲,大量感染時,肝臟內有大量幼蟲,造成肝臟壞死變性,并形成蛔蟲性肺炎,使豬劇烈喘咳,呼吸困難,嚴重時大量成蟲蟲體阻塞腸管,引起死亡。
2. 豬疥螨病。疥螨病通常先侵害耳部、頭部,產生大量皮屑,局部脫毛,出現過敏性皮膚丘疹,嚴重時有汁液滲出,形成痂皮;病豬以劇烈瘙癢為特征,躁動不安,生長緩慢,胴體等級下降。規模化養殖,由于豬群密度大,疥螨傳播很快。
3. 豬鞭蟲病。豬鞭蟲呈乳白色,外觀似馬鞭,輕度感染時無明顯臨床癥狀,嚴重感染時損傷腸黏膜,引起黏膜脫落,糞便帶血,出現頑固性腹瀉。
4. 豬球蟲病。集約化豬場飼養密度大,圈舍溫暖潮濕,極易誘發球蟲病流行。一般仔豬多發,發病仔豬主要癥狀表現為嚴重腹瀉。
5. 豬弓形體病。患豬往往突然廢食,體溫升高達41℃以上,呈稽留熱,眼結膜出現膿性分泌物,呼吸困難,便秘;嚴重時耳廓、鼻端、下肢、股內側出現紫紅色斑,有的耳廓上形成痂皮或干性壞死。
三、規模化豬場寄生蟲病防控策略
1. 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機體抗病力。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凡從外地引進豬只,應先隔離飼養,確認無疫后再入群;經常保持圈舍空氣流通、環境干燥與豬體清潔衛生,并根據豬不同生長時期、不同生理階段的營養需求,提供合理均衡的營養物質,以提高豬體抗病力;飼料要防霉變,飲水水源要防污染。
2. 定期消毒滅源,凈化豬場環境。定期對豬場周圍環境進行清理消毒,對豬的糞便、污物可通過堆積或沼氣生物熱發酵處理,以防蟲卵散播;對污染的場地可用生石灰水或3%來蘇兒液進行噴灑消毒;對飼養員的衣物、用具進行加熱消毒;對欄舍、運輸車等可用殺滅菊酯、螨凈等進行噴霧消毒。
3. 消滅中間宿主,切斷傳播途徑。許多寄生蟲在發育過程中都有中間宿主和傳播媒介的參與,用化學藥物或生物學方法可以控制寄生蟲病的發生與流行,如豬場不養狗、貓,禁止混養畜禽,定期做好滅鼠、滅蚊、滅蟑、滅蟲等工作,可消滅中間宿主,切斷傳播途徑,減少染病機會。
4. 開展蟲情檢測,強化檢疫處置。規模豬場應定期做好寄生蟲病的檢測工作,以監控不同階段和不同時期豬群的寄生蟲感染情況,及時掌握疫情,有計劃地進行驅蟲;在屠宰檢疫中如發現感染囊尾蚴、旋毛蟲等寄生蟲病的生豬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病死豬堅決執行不準收購、不準宰殺、不準運輸、不準加工、不準食用和及時無害化處理的“五不準一處理”制度,避免交叉感染。
5. 堅持預防為主,定期藥物凈化。規模豬場應根據本地區或本場寄生蟲病流行情況和發生規律,結合生豬寄生蟲病的檢測情況,制訂適合本場實際的科學合理的寄生蟲防治方案,選用高效、廣譜、低毒、無殘留、不易產生耐藥性的驅蟲藥物,有計劃地對全場豬群進行驅蟲凈化。①正確選用廣譜、高效驅蟲藥物。當前,集約化豬場寄生蟲病混合感染較為嚴重,而單獨使用常規驅蟲藥物對鞭蟲、球蟲等的驅除效果很有限,因此,必須選用廣譜、高效、低毒、適口性好、無殘留、不易產生耐藥性的綜合性驅蟲藥物,并注意掌握用量。為了提高驅蟲效果,驅蟲前(12~18小時)應禁食,并連續用藥。②藥物防治凈化方案。一是對全場種豬群每3個月驅蟲1次。驅蟲方法:對于懷孕母豬、公豬,用帝諾玢(伊維菌素預混劑)1.5千克拌料1000千克飼喂,連喂7天;或用全驅(伊維菌素-芬苯達唑預混劑)0.5千克拌料1000千克飼喂,連喂7天。對哺乳母豬、后備豬,用帝諾玢1千克拌料1000千克飼喂,連喂7天;或用全驅0.5千克拌料1000千克飼喂,連喂7天。二是在育成豬50日齡、90日齡、135日齡左右各驅蟲1次,或者各階段豬轉群前驅蟲1次。驅蟲方法:用帝諾玢1.5千克拌料1000千克飼喂,連喂7天;或用驅蟲一次凈(主要成分為鶴虱、使君子、檳榔、蕪荑、雷丸等)1千克拌料1000千克飼喂,連喂5~7天。50日齡左右的仔豬體質較弱,是寄生蟲感染的易感群體,此時驅蟲可保護豬免受寄生蟲的侵襲。豬從90日齡開始育肥,此時用藥有助于降低因寄生蟲感染引起的損失。在豬135日齡左右(育肥中期)進行驅蟲,目的在于保護豬出欄前不發生寄生蟲感染,以提高豬肉品質,減少經濟損失。③對引進豬先驅蟲凈化后合群。種豬引進后,用帝諾玢1.5千克拌料1000千克飼喂,連喂7天;外購仔豬一般進場后10~15天用全驅按75毫克/千克體重的量拌料飼喂,連喂7天。④對已經發病的豬群(如感染蛔蟲、鞭蟲、結節蟲等)可皮下注射伊維菌素注射液或百蟲滅注射液進行治療。伊維菌素注射液,每千克體重皮下注射0.03毫升,隔7天再注射1次;百蟲滅注射液,每30千克體重皮下注射1毫升,隔5天再注射1次,一般兩次即可治愈。對感染球蟲病引起嚴重腹瀉的豬群,可在飼料中添加百球清和鹽霉素飼喂,用量均為每0.5千克拌料1000千克,連用5~7天即可。
在實施藥物防治的同時,要加強飼養管理,給予營養均衡的飼料,補充電解多維,加強帶豬消毒,凈化養殖環境,這樣對鞏固與提高防治效果非常有益。
(作者聯系地址:山西省陽城縣畜牧局 郵編:0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