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價格后市有望反彈
今年春節后豬肉需求大幅下降,雖是季節性規律,但今年跌幅明顯較往年大,終端消費低迷不振,與此同時,輪儲、放儲和進口豬肉的量增價揚對生豬市場的沖擊也較大。目前生豬行情的階段性底部特征已經出現,后期受生豬供應量影響以及生豬進口的回落,預計生豬價格很難繼續下跌。一旦需求回暖,豬價有望反彈上漲。
終端消費低迷是豬價下滑主因 自今年春節后生豬價格出現連續10周回落,截至今年4月4日全國生豬出場價格為15.05元/公斤,比上周下跌2.46%,同比下降1.8%,與2011年3月初價格相當,比春節前下降13.6%。豬價和鮮肉價下跌的同時,由于春節期間部分地區仔豬腹瀉等豬病有所抬頭,以及節后補欄需求增加,供需緊張推動仔豬價格上漲。目前仔豬價格同比上漲33.8%,但相較上周下降0.7%,出現年內首次下降。近期仔豬價格出現下降,主要是因為以當前仔豬價格補欄后,其出欄時的成本線已達當前的出欄肉豬價,從而抑制了仔豬補欄。在豬價下跌的同時屠宰企業壓低收購價,有些養殖戶出現恐慌性銷售,跌幅明顯較往年大。
目前市場仍供應充足 據農業部畜牧業司監測顯示,今年2我國生豬存欄為45846萬頭,自去年12月以來連續3個月減少;能繁母豬存欄4949萬頭,環比減少0.02%,自去年5月連續上漲以來首次出現小幅下降。今年2月屠宰量為1473.3萬頭,環比減少26.9%,同比增加11.8%。近期豬價主要由出欄大豬的量決定,當前出欄的肉豬大都是在去年10、11月份出生的,豬病形勢較為平穩,成活率較高,春節期間豬病還未影響到當前的生豬出欄量,因此目前生豬供應還是充足的。另外,輪儲、放儲和進口豬肉對國內豬肉市場的沖擊也不可小覷。今年前兩個月我國豬肉進口保持量增價揚態勢。據上海海關統計,去年7月起,上海海關關區豬肉進口量已連續8個月呈現成倍激增態勢。進口肉不僅對終端肉價影響較大,而且還大大影響到屠宰企業的實際盈利水平,從而影響屠宰企業的收購、屠宰積極性。目前,由于生豬價格出現下滑,仔豬價格連續上漲,玉米、豆粕等飼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均呈上漲態勢,導致養殖盈利縮水,今年4月4日豬糧比價為6.22∶1,同比下降12.39%,回落到一年半前水平。目前育肥豬養殖戶已經處于虧損狀態,自繁自養仍保持盈利水平,但盈利空間已大幅縮小。
后期價格有望反彈 目前生豬市場供求關系保持在低供應低需求的狀態,預計生豬價格的繼續下跌空間已非常有限,階段性的底部正在形成。今年春節期間豬病等原因導致的仔豬存欄量的下降對生豬供應量的影響,隨后可能帶動生豬市場結束持續了3個月的下跌,進入上漲通道。加之飼料價格、人工工資等養殖成本增加,預計豬價已經很難繼續下跌,一旦需求回暖,豬價有望反彈上漲,上漲幅度和持續時間由前期疫病的嚴重程度決定,全年生豬價格可能呈“W”形走勢。隨著國家一系列穩定物價措施的逐步落實,國內生豬補欄量大大增加,企業進口動力減弱,進口量已出現高位回落,進口的減少亦將減少對國內生豬市場的沖擊。
(摘自《農民日報》)
今年農資價格穩中趨漲
當前我國農資庫存和生產供應充足,隨著各地春耕用肥市場需求加大,一季度國內農資市場價格明顯上漲。后期隨著用肥需求進一步增加,預計農資價格將保持穩中趨升態勢,部分品種、部分地區有可能出現供應偏緊和價格快速上揚的現象。
從目前來看,春耕期間農資供求基本平衡。從需求方面看,今年春耕期間化肥需求量約為2960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受農產品價格上漲影響,今年農民用肥需求比較旺盛。從供給方面看,一方面,化肥庫存總體充足。據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數據顯示,去年12月底,化肥流通主渠道的農資企業庫存化肥為2168.61萬噸,同比下降3.72%。雖然總量略有減少,但仍在正常波動范圍內。其中氮肥庫存948.17萬噸,同比下降8.58%;磷肥239.08萬噸,同比增長38.74%;鉀肥308.54萬噸,同比下降2.06%。另一方面,化肥企業的正常生產并未受影響。雖然煤、電等原料價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但是大部分企業仍保持相對穩定的開工率。此外,國家已經公布了今年繼續實施淡旺季出口調節政策,對確保春耕期間國內化肥正常供應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綜合來看,春耕期間化肥總體供給有保障,不會出現全局性供不應求的狀況。個別品種在部分地區出現暫時的供應缺口屬正常現象。
國內農資市場價格明顯上漲。今年一季度國內尿素、磷酸二銨、氯化鉀、復合肥、農用柴油等農資產品市場價格均有所上漲。根據農業部監測數據,一季度國產尿素平均價格為2372.8元/噸,同比上漲11.78%;國產磷酸二銨平均價格為3533.8元/噸,同比上漲7.01%;國產氯化鉀平均價格為3445.8元/噸,同比上漲4.03%;復合肥平均價格為3135.1元/噸,同比上漲12.45%;農用柴油平均價格為8801.6元/噸,同比上漲7.46%。
從后期走勢來看,化肥、農用柴油等農資價格總體將保持升中趨穩的態勢。預計各類化肥產品價格還將小幅上漲,之后會逐漸趨穩。在資源稀缺和石油價格上漲的情況下,農用柴油價格很難再回調到8000元/噸以下。
(摘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短期玉米調整 中長期價格仍有上漲
短期來看,玉米價格的調整不可避免。首先是近期東北玉米上市增量明顯,市場上玉米的供應比較充足。二是前期港口和貿易商庫存水平較高,近期隨著氣溫的升高,玉米保存成本升高,貿易商出貨平倉。三是短期需求仍舊有限,目前生豬存欄量下降較快,而深加工本身利潤水平較低,近期國家又連續出臺政策限制深加工行業發展。在玉米供需整體緊張的情況下,保障食用及飼用玉米是國家政策調控的重點。
但是從中長期趨勢來看,玉米價格仍有上漲空間。一是玉米霉變情況比較嚴重,造成整體供應比較緊張。去年吉林、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9省區玉米總體質量正常,中等(容重≥650克/升)以上比例達到97%,但不完善粒和生霉粒有所增加。其中,遼寧、吉林質量與上兩年基本持平;山西、內蒙古、黑龍江質量正常;河北、山東、河南、陜西質量為近年來最低,不完善粒和生霉粒增加,平均容重和一等品比例下降。初步篩查檢驗結果顯示各省玉米存在不同程度的嘔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兩種真菌毒素超標現象。大體推算東北地區有1400萬噸左右霉變超2%的玉米,河南、山東兩省霉變率在2%~4%之間的玉米預計約1000萬噸,霉變超4%的預計約1000多萬噸。除去霉變率超4%的1000多萬噸,今年玉米的實際供應量與去年持平。二是未來生豬存欄的變化情況。一季度生豬存欄下降較大,但是同比去年的增幅還是較大的,這一部分存欄豬對玉米的剛性需求還是存在的,而且對于一季度的存欄下降疫病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近期豬價趨穩,國家又發布了穩定豬價的相關政策,凍豬肉收儲即將實行,生豬存欄量可能回升,由此可能帶動玉米需求。三是經銷商的囤貨抬價行為。近期玉米價格走弱的重要的原因是東北產區的上量增加和港口玉米的積壓,港口減少收購量,產區經銷商就壓價收購,港口貿易商為了清庫存也會暫時降價出貨。但是有了去年的行情做參考,各級經銷商都會大量壓貨,在八九月份玉米價格最高的時候出貨。等到產區玉米收完,港口庫存下降,貿易商肯定會再次提價。四是小麥價格的走勢。今年由于玉米價格暴漲而小麥價格相對穩定,玉米、小麥價差不斷拉大,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和飼料企業使用小麥替代玉米,相對地降低了玉米的需求量。前一段時間為了提高農民收入,國家上調了小麥最低收購價和拍賣底價,雖然上調之后市場反應比較冷淡,但主要原因是目前農民手里余糧比較多,隨著小麥替代的增多和余糧的減少,小麥價格必然出現上漲,那么小麥的替代優勢就會逐漸降低。五是玉米深加工的盈利情況。隨著經濟走弱的趨勢逐漸明顯,宏觀調控逐漸向刺激經濟的方向傾斜,近期可能會降準降息以刺激經濟,深加工產品價格或因此而上漲,深加工行業或借此走出長期虧損的境地。另外白糖價格的高位運行為淀粉糖的上漲創造了足夠的空間,而玉米在我國正是加工淀粉糖的主要原料。
(摘自中國農業信息網)
富含蝦青素的番茄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問世
一種富含蝦青素的番茄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問世,這是世界首例能高產蝦青素的番茄新品種。課題負責人黃俊潮在云南省科研機構聯合會召開的今年第一次項目推介會上介紹了該項目。
蝦青素是自然界中最強的抗氧化劑。醫學研究證明,蝦青素具有保護皮膚和眼睛,提高免疫力,抗心血管疾病、抗炎、抗腫瘤、抗衰老等生物學功能。由于天然蝦青素來源非常有限,培育高產蝦青素經濟植物成為科技人員追尋的目標。黃俊潮等人經過近10年努力,對微藻蝦青素的合成途徑及催化關鍵步驟的限速酶基因作了全面分析比較,成功解決了限制高等植物合成蝦青素的關鍵問題,并研制出世界首例能高產蝦青素的番茄新品種,其果實能累積與雨生紅球藻相近含量的蝦青素,蝦青素含量高達1.6%。目前,高產蝦青素番茄新品種已在溫室中栽種三代,性狀穩定,蝦青素含量穩定。由于番茄為經濟植物,規模化生產不成問題,更重要的是番茄產量高(可達每畝2萬斤),耕作簡單,耕作成本低。這一研究成果具有極大的產業化和商業化應用前景。
(摘自《農民日報》)
我國選育出產量超雜交品種的超高產油菜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將傳統育種技術、小孢子培養技術、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有機整合,形成高效的油菜雜種優勢固定化技術,快速有效地聚合和固定了產量、品質性狀和雜種等優勢,先后選育出“陽光2009”“陽光198”“中雙12號”等一批突破性的超高產、高油分、雙低常規新品種,其增產幅度達到或接近雜交油菜品種的審定標準,有的甚至超過雜交油菜品種。
課題負責人之一、我國油菜育種專家張學昆介紹說,這3個高產新品種中,長江中游地區審定的“陽光2009”最為突出,這個品種畝產177.9公斤,含油量為43.98%,是我國首個產量和產油量顯著超過雜交對照品種的國審超高產優質常規油菜新品種。
張學昆還介紹說,在產量與雜交油菜相媲美的前提下,其種子生產價格僅為雜交油菜的三分之一,有利于推廣直播油菜生產。
(摘自中國農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