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免疫接種是防控奶牛口蹄疫最有效的措施,但在基層免疫工作中,常因一些防疫人員忽視技術細節而影響免疫效果,在我站進行的免疫抗體水平監測中,常有不合格樣品出現。筆者根據多年的生產實踐,就如何提高奶牛口蹄疫免疫效果談點粗淺的意見,以期對一線防疫工作人員有所幫助。
一、確保有效疫苗使用
1. 疫苗選擇。我國對奶牛實行口蹄疫強制免疫政策,免疫的毒型為A型、O型和亞洲Ⅰ型,所需疫苗為政府補貼苗,是經國家批準、政府指定的企業生產、保險公司承保的,其質量是可靠的。因此,必須選用由各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逐級供應的口蹄疫補貼苗。
2. 疫苗儲運。目前廣為應用的奶牛口蹄疫疫苗有O-亞洲Ⅰ型雙價滅活苗和O-A型雙價滅活苗,要求儲運環境溫度為2~8℃,不能低于0℃,更不能凍結。基層(鄉、村)防疫機構應根據儲藏條件(冰箱、冰柜容量)儲藏適量疫苗,盡量少存勤取,在運輸時應將疫苗置于保溫箱中,在儲運和使用過程中要避免光照直射和防止受潮。
3. 疫苗安檢。疫苗性狀為乳白色或粉紅色略帶黏滯性乳狀物。在使用前要仔細檢查疫苗性狀、外包裝、有效期以及瓶口和膠蓋封閉情況,如發現有疫苗外包裝無標簽或標簽不清楚,已過有效期,封口不嚴,疫苗變質等情況時均不能使用;還要認真閱讀說明書,按要求劑量和方法使用。
4. 疫苗預溫。應根據接種奶牛數提前將相應數量的疫苗取出,放在室內(室溫15~25℃)讓其慢慢升溫。
5. 疫苗使用。在疫苗預溫后,先進行瓶口消毒,再啟封疫苗。對啟封后的疫苗在使用前和使用過程中均應充分搖勻,并應在最短時間內用完,一般不超過4小時。
6. 疫苗安試。疫苗在使用前應先進行小規模(20~30頭)注射試驗,觀察1小時確定使用安全后,再進行大范圍的免疫注射。
7. 注苗時間。注苗時間要根據季節變化而變換,冬春季節氣候寒冷,應選擇在中午氣溫高時注射,夏秋時節氣溫較高,應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前注射。
8. 疫苗注射。疫苗注射部位要準(在頸部上1/3處或臀部肌肉經消毒后垂直插針,防止插入血管、神經),劑量要足(常規免疫無論牛只大小,只要到首免日齡均使用1倍量,緊急免疫加倍量使用,對懷孕母牛可多點注射),進針要穩,拔針要慢,嚴禁用“飛針”方式注射疫苗。
二、按照科學程序免疫
目前,常用的奶牛口蹄疫疫苗有O-亞洲Ⅰ型雙價滅活苗和O-A型雙價滅活苗。犢牛首免為90日齡,為降低免疫反應,建議首免時將兩種疫苗錯開時間注射,間隔7~10天,以后再免時,可兩種疫苗同時分別進行肌注免疫。犢牛首免完成后間隔1個月進行1次強化免疫,以后每隔4~6個月免疫1次,經產奶牛應在配種前1個月和配種后5~6個月時各免疫1次。
三、嚴格技術操作規程
1. 器械消毒。免疫所用注射器、針頭、剪刀、鑷子等器械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凈,并經高壓滅菌,滅菌后的器械應置于無菌盒內,如果長時間不用,下次使用前應重新滅菌消毒。
2. 人員消毒。所有人員在更換已經消毒的工作服、鞋、帽和進行必要的手部消毒后,方可進行免疫接種。
3. 奶牛保定。為了保障人員安全,在免疫接種前要對奶牛進行保定,最好用柱欄保定或將牛逐一保定于料槽上方鐵架上,也可由助手徒手保定,方法是一手抓住牛角,一手拉提鼻繩、鼻環或鼻鉗。
4. 健康檢查。免疫接種前要對奶牛的健康狀況進行檢查,確定奶牛健康無病后方可注射疫苗。對病弱、臨產和經過長途運輸的牛不予注射,待病牛康復、母牛產后再按規程補注。
5. 接種操作。操作人員站于牛一側(避免牛的跳躍造成傷害),先進行注射部位剪毛和皮膚消毒,再肌肉注射疫苗,注射深度要達到肌肉內。如發現有流漏疫苗現象要補針,注射過程中要做到一牛一針頭。接種結束后,進行耳標佩帶,填寫免疫檔案,發放免疫證明。
6. 廢物處理。廢棄針頭、疫苗、棉球等切忌亂扔亂放,應集中作焚燒或深埋處理。
四、積極應對免疫反應
在實際工作中,奶牛口蹄疫免疫常會發生不良反應,有的防疫人員怕出現免疫反應惹來麻煩,人為減少注射劑量,這是不可取的。為提高免疫效果和保障免疫工作的順利開展,應積極應對免疫反應,一旦發生免疫不良反應,要根據不良反應發生的臨床癥狀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1. 一般反應。一般反應屬正常反應,常表現注射部位腫脹,體溫升高,停食或減食,應加強飼養管理,加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免疫增強劑,一般情況下反應逐漸減輕直至消失。
2. 過敏反應。對因品種、個體差異免疫后出現喘氣、肌肉震顫、抽搐、口吐白沫,甚至休克的過敏反應牛,應立即用鹽酸腎上腺素、鹽酸異丙嗪、鹽酸苯海拉明等抗過敏藥物配合葡萄糖酸鈣、維生素C等救治,一般10分鐘內好轉。必要時輔以耳尖、尾根和蹄頭放血治療。對出現流產征兆的(外陰紅腫、精神不安等)應用黃體酮等保胎藥物治療,早期有一定效果。對經搶救無效死亡的牛,要及時上報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采集相關證據,經核實后按國家有關政策獲得一定經濟補償。
3. 偶合癥。偶合癥是免疫注射最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的牛接種疫苗后偶合發病。這種情況一旦發生,是基層最難處理的問題,常引起防疫工作人員與畜主之間的矛盾糾紛。提醒防疫人員在接種前盡量詳實了解奶牛的情況,確保健康,一旦發生偶合癥,也應對癥給予免費治療。
五、加強抗體水平監測
為及時掌握免疫狀態,應在奶牛免疫21天后(犢牛應在加強免疫21天后)進行免疫效果監測。抽測比例根據牛群大小而定,一般為3%~5%,牛群大抽測比例可小點,牛群小抽測比例可大點。監測方法為正向間接血凝試驗和液相阻斷ELISA試驗。經監測,免疫抗體合格率達不到規定要求的,要盡快實施1次加強免疫。
(作者聯系地址:河北省行唐縣獸醫防疫站 郵編:05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