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實施背景
四川省宣漢縣位于大巴山南麓,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生產大縣,青脆李是該縣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伏季水果,近幾年來果農種植較多,種植青脆李已成為當地果農的重要經濟來源。全縣現有青脆李樹1.1萬余畝,青脆李年產值3500萬元以上。針對該縣青脆李產業效益低下的情況,根據達州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宣漢縣茶果站于2006年初自擬了《青脆李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集成研究》課題,課題實施時間為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
二、栽培技術集成研究
1. 選優提純 通過資源調查,從縣內及周邊縣市選出性狀較好、品質優的優株品種,定植于品種園區,對其植物學特性、生物學特性、病蟲害發生與防治情況進行調查,室內測試分析果實經濟性狀,用天平、測糖儀、游標卡尺測定果實的單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食率、縱橫徑比。
2. 苗木繁育 青脆李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建在天臺鄉尖包村1社、昆池農場。用毛桃種子培育青脆李砧木苗,用從周邊市、縣購買優良品種的穗條進行嫁接,接穗從生長健壯的母株外圍中上部向陽面選擇生長良好、充分成熟、具充實飽滿側芽且無病蟲害的1年生枝,嫁接后及時除萌,觀察生長狀況,統計嫁接成活率,對接后的植株長勢進行觀察。苗木按苗高、芽的個數、根系是否達到要求進行分級。
3. 品種園展示 通過高接換種,建立標準化青脆李品種展示園。移栽后覆膜,及時灌水,統計高接成活率,觀察比較移栽后各品種的特性,確定肥料種類和施肥量,比較修剪方法,調查果實生長發育狀況和結果特性。
4. 研究結果 按照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安排部署,嚴格按照《青脆李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集成研究》項目實施方案操作,通過5年的扎實工作,課題實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①選出了4個優良青脆李品種。通過對全縣的李資源開展較為詳實的普查,對搜集到的優良品種進行觀察、試驗、果實品質鑒評及理化分析檢測、嫁接繁育、篩選等工作,篩選出4個青脆李品種(生長結果特性比較見附表),分別是:
龍文一號:從南壩鎮龍文村8社選出。樹勢中等,枝量大,產量高,自花結實能力強,不需要人工疏花、疏果,7月中旬成熟,管理容易,豐產性好。
永安一號:從東鄉鎮永安村選出。7月下旬成熟,不落果,采收期可延續到8月初,耐儲運,豐產,栽培上應合理配置授粉樹。
DZ-01:豐產穩產,6月下旬采收,耐儲運,常溫下1周不變軟,冷藏可儲藏1個月,是色、香、味俱佳的早熟青脆李品種。
圣墩李:豐產抗病,7月上旬成熟,儲藏后風味更佳。
②課題經濟效益顯著。項目實施近5年來,不但穩定了青脆李的產量和種植面積,進一步發展了科學的技術理論依據,而且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優勢產業的健康發展,還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據統計,項目應用實施5年來,共生產青脆李3200萬千克,其中優質青脆李2550萬千克,累計總產值達到10 240萬元,累計新增整合項目投入466萬元,累計新增純收益9774萬元,累計實現利稅2443.5萬元。
③本課題研究的4個主要創新點。一是篩選出具有優良經濟性狀、適宜宣漢種植、符合市場需求的龍文一號等4個青脆李品種。二是運用嫁接手段育苗,克服了傳統運用根蘗苗繁殖母本性狀變異大的缺點,保證了品種純度,保持了品種優良性狀,解決了目前青脆李品種雜、品質不良的問題。三是伏季嫁接技術繁育青脆李苗木在我縣尚屬首次,并且獲得了成功。2010年,通過建立青脆李良種繁育基地,運用伏季嫁接技術,采取單芽腹接方法,采集青脆李良種穗條嫁接,基本實現“當年播種,當年排栽,當年嫁接,當年出圃”,縮短了育苗周期,降低了育苗成本,打破了頭年播種育砧木、翌年嫁接的傳統育苗模式。四是針對我縣青脆李產業管理現狀,根據青脆李生長習性和本地生態條件,研究集成了“枝條嫁接、矮化密植、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病蟲”等配套栽培技術措施,充分發揮了所選育的4個優良青脆李品種的生產潛力。
5. 課題實施規劃和要求 宣漢縣是達州市富硒青脆李的主產縣,在提高青脆李果品質量、增加產量和效益的同時,應加強青脆李綜合配套技術措施的落實。一是優選品種。全縣以永安一號等4個品種為主,搭配特早熟、特晚熟品種。種苗應選擇品種純正,有2~3個分枝,苗粗0.8厘米,苗高50~70厘米,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根系發達完整的苗木。二是落實技術培訓。對規劃發展青脆李產業基地的鄉(鎮)、村、社,按照青脆李標準化生產技術要求,培訓500~1000個專業大戶起示范帶頭作用;啟用農村技術能人350人,進行集中培訓;結合培訓項目,對項目區的果農進行技術培訓。三是規模、規范發展。用3~5年時間打破村、社、戶土地界限,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放線打窩、統一品種、規格移栽,并以標準示范園為建設主體,輻射帶動農戶自發栽植,規模規范發展青脆李2萬~5萬畝,全面推行“枝條嫁接、矮化密植、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病蟲”等配套技術措施。
(作者聯系地址:四川省宣漢縣農業局茶果站 郵編:63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