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是決定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水稻高產肥沃土壤的特征:一是有良好的土壤結構,二是有適量協調的土壤養分,三是有良好的物理性質。近年來,隨著化學肥料的推廣使用,水稻出現了持續增產的勢頭,但也有些水稻田出現了嚴重的土壤板結和土薄地瘦現象。怎樣才能使水稻田永遠保持深厚、肥沃的土層呢?除了實行合理輪作倒茬和種植綠肥,做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外,還要采取深耕、合理施肥和稻草還田等措施。
一、深耕
深耕,能加厚耕作層,改善土壤結構和耕性,降低土壤容重,使土、肥、水相融,促進微生物的活動,改善作物的環境條件,加速土壤的熟化;還能改善田間排灌條件,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土壤通透性能,提高施肥效果。深耕深度一般為25厘米左右。深耕要注意逐步加深,不亂土層。深耕的時間要因地制宜。不管是伏耕、秋耕還是冬耕,只要茬口允許,都要力爭早耕,爭取有較長的曬垡、風化時間,以促進土壤熟化和養分釋放。
二、合理施肥
1. 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增施有機肥料(糞尿肥、堆漚肥等),既能營養水稻,又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質,提高土壤肥力。在肥力培育方面,有機肥料的培肥作用占有突出地位,因此每年應向土壤中施入一定數量的非腐解態有機物,以不斷更新與活化土壤中已逐漸老化的腐殖物質,從而提高土壤肥力。
2. 有機肥與無機肥混合施用。施用化肥的增產作用確實很大,但隨著農業生產過程中土壤有機質的消耗,土壤團粒結構的破壞,施用化肥的增產作用已越來越?。挥袡C肥雖然存在礦質養分含量少,體積大的缺點,但它有一個重要的優點就是能改良土壤團粒結構:所以水稻田要施足基肥,使無機肥發揮最大肥效,促進水稻生長。同時,還應把有機肥與無機肥混合施用,以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
3. 實行基肥和追肥相結合。水稻要高產,必須施足基肥,施好追肥。基肥以農家肥料為主,因為農家肥料肥效慢,后效長,能滿足水稻整個生育期的需要;追肥以無機肥料為主,在分蘗期、抽穗期、灌漿期施用,不僅能增加水稻的有效穗、結實率、千粒重,而且能減少水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數量,保持土壤肥力。
三、稻草還田
1. 稻草還田的作用。①既能顯著改善晚稻的硅素營養條件,又能大大增加稻田鉀素的來源。稻草含硅量為9%~13%,含鉀量為1.6%~3%,按1畝田產干稻草300千克計算,還田后相當于增施硅酸132千克、氯化鉀8~15千克。②稻草還田能增加土壤中腐殖質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稻草中含有31.99%的纖維素,分解較慢,有機質在土壤中積累較多,能使土壤容重減輕,孔隙度增加,進而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根系的發育。③稻草還田可大大減少晚稻田的蟲源。通過稻草還田,附著在稻草上的蟲卵經過翻壓和高溫漚制而被殺死。④通過稻草還田,稻田中氮、磷等營養元素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因為稻草還田后,土壤微生物大量增加,土壤中過氧化氫酶、轉化酶的活性顯著提高,由于酶促反應的增強,進而加速了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和礦質養分的轉化。
2. 稻草還田應注意的事項。①時間宜早。稻草一經翻漚,在高溫條件下便會迅速腐爛,產生大量有機酸,從而抑制晚稻根系的生長,為減少稻草腐爛過程中的這一為害,應提早在插秧(拋秧)5~7天前翻漚稻草。②掌握翻壓量。一般在土壤肥力較高,化肥較多,以及距插秧(拋秧)期長的情況下,可以多還田多壓草,一般每畝用量可達250~350千克;而土壤肥力較低,化肥少,以及距插秧(拋秧)期短的情況下,不宜多壓,一般每畝用量以200~300千克為宜,以使稻草能及時腐爛而不影響禾苗返青。③稻草還田要與碳酸氫銨深施相結合。稻草含纖維一般高達35%~40%,還田后會使土壤中碳素物質驟增,土壤微生物總量也相應增加1倍左右;而微生物是以碳素作能源、以氮素作營養的,適宜于微生物分解利用的有機質碳氮比大約是25∶1,稻草實際的碳氮比卻是75∶1,這樣一來,因碳多氮少,微生物就會向土壤中奪取氮素,從而出現與晚稻爭氮的矛盾,引起晚稻暫時缺氮翻黃:所以稻草還田要與碳酸氫銨深施相結合,如在稻草還田時,每畝結合深施碳酸氫銨15~25千克,這樣既可為加速微生物活動和繁殖創造適宜環境,又能為晚稻及時返青分蘗提供一定的速效氮素,而且碳酸氫銨深施還能減少肥分的損失,提高肥效。④避免土傳病害傳播。稻草直接還田,因稻稈未經高溫發酵,會導致經由土壤傳染的病害的蔓延,所以凡有病害的稻草,一律不要直接還田,而應先作為高溫堆肥材料,經高溫發酵后再做肥料用,以杜絕菌源。⑤稻草還田灌水要淺。稻草里的鉀素很容易被水浸出,所以要防止深水漫灌和串灌而造成肥分流失。另一方面,插秧(拋秧)后要勤灌和淺灌水,中耕后及時曬田,這樣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氣的供應量,加速稻草分解,促進根系發達,控制無效分蘗,減少有機酸和硫化氫對晚稻根系的毒害,促使禾苗生長健壯。
作者簡介:王智圣 高級農藝師,1989年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以來,已先后發表農業科普文章十多篇。聯系地址:江西省吉水縣冠山農技站 郵編:3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