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臺灣的Andy夫婦對家居空間的要求是,能夠體現出一種清新氣質的中式古典味道。為了避免大多數中式家居帶給人的沉悶、刻板的印象,Andy以簡約作為表現形式,糅合傳統文化和時尚設計元素,色調上以白、名種紫、棕及綠色來體現整體風格的浪漫雅致,不僅讓濃濃的中式情懷得以釋放,更將古典韻味演繹得如此清新。
浪漫淡紫色,點綴中式古典小清新
淡紫色,配以新中式古典風格家具,整個房間不僅充滿穩重古樸的中式文化氣息,又增添幾分浪漫時尚的情調。
當初Andy和太太選擇紫色,就是因為他們都喜歡這種高雅寧靜卻又不失浪漫的顏色:“偏紅的暖紫色凸顯高貴氣質,偏藍的冷紫色帶有憂郁的格調,淺紫色有淡雅恬靜的味道,粉紫色有溫馨甜蜜的味道,珊瑚紫有華麗唯美的味道,深紫色有潮流感和神秘感。”最為神奇的是,這些藍紫色的靠墊靠枕、紫羅蘭色花卉圖案地毯、粉紫色窗簾、玫瑰紫椅子墊、甚至是紫色的花束,點綴在家中的各個空間,再搭配上各色鼻煙壺、瓷器、古玩、雕塑等中式家居飾物,各種略帶神秘的紫色,令原本沉穩的中式氛圍流露出寧靜浪漫的情調。
“淡淡的紫色,如薄霧繚繞,就像柔和而充滿磁性的聲音,溫暖、柔美。靜靜地坐在家里,灑上幾滴香水,捧上一本書,淡紫色的氛圍,舒緩著平日緊張的工作節奏,讓心靈在這個平和的環境里穿梭、跳躍,無形中平添了些許靈動與活潑。”對于家的味道,Andy認為應同紫色一樣,可以余香繞梁。
一般來說,空間配色不宜超過三種。白色、黑色不算色,所以除了紫色,Andy還選擇了綠色和棕色為基礎色調。房間各個角落,總不能缺少一盆蔥郁的植物。臺灣人講究風水學,改善家居風水最有效的是用水和植物、花園或小露臺等設計元素,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一走進Andy的家,頓時感覺神清氣爽了。除了植物帶來的清新感受,空間的風水氣場也是相當重要的。Andy專門聽取了設計師的建議,盡量使用單一的素雅色,只是在衛生間選擇了一塊艷麗的浴簾提亮原本灰調的空間。就這樣,一個小清新的新中式古典空間誕生了。
Andy的岳父更喜歡中式古董和家具,每次到大陸來,常常要女兒和女婿陪他去逛古董市場和家具市場,看到喜歡的便買下來,還會從臺北帶來他的得意之物送給Andy,Andy的中式情結或許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
家里有了一些中式的物件,再去搭配相應的家具,也不由自主地會選擇中式來呼應,不知不覺整個家居氛圍就營造出了中式格調。
沿著大理石樓梯徑直走進花園,清秀的竹子與本色的磚石充滿詩意地搭配著。彎彎的魚池在黑色碎石鋪就的地面半包圍下,平添了許多清幽之感,好像心也隨著滿園的綠意悠然舒展……
忙碌之余,靜靜地推開房門,低頭望望水池中自在游動的數十尾金色小魚,靜靜地品味著自己與妻子一起親手營造的庭院,溫馨美好無處不在,幸福感總會油然而生。在若干年后,親手建造的這個家,便是給居住者留下的一份最美好的記憶。
改良的中式空間,是給居住者留下的一份記憶
忙碌之余,靜靜地推開房門,低頭望望水池中自在游動的數十尾金色小魚,靜靜地品味著自己與妻子一起親手營造的庭院,溫馨美好無處不在,幸福感總會油然而生。
Andy的兩個孩子,一個出生在香港,一個出生在北京,他們在北京度過了童年,又在上海度過了讀書時代。“大陸的經濟發展太快,尤其是上海和北京這樣的國際化城市。有利也有弊,城市的飛速發展,人們總在打破剛剛建立起來的東西,這樣的環境對于孩子來說負面的影響遠遠大于成年人,等他們長大的時候會發覺自己的記憶很少,因為周圍的變化太快,還沒來得及記住什么就又變了。一個人的根要長在心里,不管枝葉到哪里,只要有根在,就沒有什么可畏懼的。”
Andy的家是現代派的中式風格,有民族圖案的掛飾,有中式的條案和太師椅,盡管這些東西對兒子來說沒有書桌上的變形金剛模型吸引他,但是他總算知道那些掛飾是云南少數民族的手工刺繡,太師椅是明清時期的老家具。
后來,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Andy告別生活了6年的北京,來到上海的一家龍頭紡織公司負責全面管理工作。對于Andy來說,不停地轉換空間,從一個房子搬到另一個房子,從一座城市搬到另一座城市已經不算什么意外的事情了。從在香港開始,他已經搬過12次家,不停地從小房子換到大房子,從大房子換到更大的房子。
“人一直在努力,人的生長空間也在隨著生長。人就是一直在體驗中,找到自己、找到滿足,知道什么是應該珍惜的,知道如何適應環境,知道如何實現自己。沒有改變,就沒有對比,就很難知道差別是什么。”
告別了北京的社交圈,Andy一家人的生活方式也有所改變。太太每周去學畫畫、打網球,孩子們也常常在家里拿起畫筆跟著一起涂鴉。地下室的整整一面墻是家庭的小畫廊,有太太的習作,還有女兒和兒子的畫作,色彩艷麗,想象力豐富。寧靜的生活有不寧靜的創意,讓家庭生活活躍又豐富。
對于人來說,不僅僅要適應熱鬧歡快的環境和氛圍,在很多時候,安靜,常常會讓人進發出另外的情感力量來。一動一靜,一張一弛不僅僅是文武之道,也是居家之道。
不停地轉換空間,是不斷成長的需要
人一直在努力,人的生長空間也在隨著生長。人就是一直在體驗中,找到自己,找到滿足,知道什么是應該珍惜的,知道如何適應環境,知道如何實現自我。
1984年第一次到北京的時候,對于Andy來說還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語言不適應,工作方式不適應,生活方式的不同,就連思維方式都不同。“就連牙膏,都是我從香港帶來的,更不要說什么別的用品了。當時在北京只有幾家涉外的賓館,我們工作完了就回酒店,其他就沒有什么事情做。當時的想法就是,工作一段時間,一定會離開這里的。再一次來北京工作是差不多10年之后,沒想到轉眼間,很多的東西都改變了。”
太太是他在臺北出差時認識的同行,不久她恰巧和朋友們一起到大陸玩,就聯系上了Andy,熱情的Andy自然成為大家的導游。太太是位賢淑安靜的人,兩個人結婚后,太太就告別了在臺北的家人,跟著Andy在北京開始了新的生活。“我們喜歡北京的生活,整個城市不論是街道和建筑都很大氣。哪里都能聞得到歷史的感覺,天壇、故宮,背街里的胡同、小巷,既不像香港,也沒有臺北的味道,可是它給人的感覺是那么的親切、舒服。”太太的臺灣腔國語比Andy的普通話講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