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是指由個人或有著共同目標的人群形成的工作團體。在當下中國,工作室這一概念被廣泛運用于藝術創造領域。本文所討論的工作室,是設立在教育院校中的、以老師和學生組成的、以歐洲設計類院校工作室為模式的、與教學實踐相配合的、能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的目標工作制團隊。
一、傳媒類獨立學院工作室建設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無論從自身辦學特色、傳媒專業特點考慮,還是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角度考慮,應該加強實踐教學。
“針對我國民辦高校實踐環節薄弱、培養模式單一和國家構建‘創新型’社會新形式,從實踐教學入手改革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是改革的一個方向和關鍵點。”【1】新聞傳播學院“卓越工作室”的建立正是實踐教學模式的一種具體體現。
作為傳媒類獨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卓越工作室”開展實踐教學的方式,突破藝術類工作室的藩籬,在國內高校尚屬創新之舉。
1.卓越工作室實踐教學模式定義
與藝術類設計類院校工作室的“課堂——工作室——社會實踐”工作思路一致的是:新聞傳播學院以卓越工作室為平臺,搭建起學期內課堂與社會實踐之間的橋梁。“卓越工作室”指導教師外接各類項目,在指導學生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實現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實現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實現專業建設的不斷完善。
2.卓越工作室組織架構
工作室指導委員會由股東代表和學院領導組成,負責宏觀把握和指導系部工作室實踐教學;系內總負責人為社會實踐項目的統籌者和組織者;項目負責人由指導老師(根據情況,本系外系均可)承擔。項目負責人為社會實踐項目的具體洽談者和執行者,負責帶領自愿參加的學生在要求時限內完成項目。學生團體由有興趣、自愿參加項目的學生組成(一般由大三和大四的高年級學生組成)。根據項目具體情況可分為穩定型學生團體和暫時型學生團體。
3.卓越工作室實踐教學模式特點
(1)以新聞傳播類專業為依托,整合社會資源,以工作室為平臺開展學期內社會實踐。民辦高校的定位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在教學領域中通常體現在3個重要領域:一是課程中教師布置實踐環節,二是寒暑假的小實習,三是工作室實踐教學模式。
在工作室模式中,實踐面向社會,貫穿在學期中,有專門的帶隊老師負責具體的工作,工作目標明確,為精英學生提供寶貴的社會實踐平臺。所以我們認為,工作室在學期教學過程中為高年級優秀學生提供了社會實踐的機會,以結項作品為實踐教學成果是其最突出的特點。
(2)瞄準新的市場需求開展實踐教學,順應市場人才需求,并為教學帶來新的思路。新聞傳播專業在南廣學院是比較傳統和基礎的專業,專業涉足的傳統行業,如媒體的門檻比較高,于是工作室就必須在大新聞、大傳播的框架中尋找其他的機會,在前沿或在與其他學科的交界邊緣處進行“淘金”。
工作室承接的項目主要集中在為企業領域、新媒體領域和新興領域,逐步發現傳統媒體之外的“新大陸”,力求為學生的就業找到一個除傳統媒體之外的現實出路。
(3)承接長期和短期項目,教師對學生進行項目式實踐指導,注重實踐產品,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卓越工作室”承接的社會實踐項目分長期和短期項目。長期項目包括月刊和旬刊類的企業內刊;短期項目包括市場調查、廣告拍攝、宣傳片拍攝、視覺標識設計等。長期項目和短期項目相結合的方式,能使學生的實踐項目多樣、內容豐富,又具有項目的連貫性,達到兩類項目互為補充。
(4)培養青年教師實踐能力,完善師資綜合素質。對于工作室實踐教學有參與熱情、業務能力熟練、溝通協作能力強的教師,聘為“卓越工作室”項目負責人。在指導項目實踐過程中,項目負責人自身的業務實踐能力、對前沿信息把握的能力和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均得到提高。對于老師是有效的鍛煉和提高,對實踐教學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民辦高校中年輕老師比例偏多、實踐經驗缺乏的不足。
4.卓越工作室實踐教學模式不足之處
(1)承接項目具有相對不穩定性。“卓越工作室”外接項目以不穩定型項目為主。項目具有不可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導致師生資源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開發。
(2)承接項目缺乏整體規劃統籌。“卓越工作室”作為面向新聞傳播學院的實踐教學平臺,承接項目的不穩定性可能導致項目零散、專業分布不均勻。 “卓越工作室”對于項目零散的承接有可能與整個系部的專業整體培養規劃脫節,缺乏整體的統籌與規劃。
二、傳媒類獨立學院工作室發展趨勢初探
針對本系“卓越工作室”在工作開展中的不足之處,筆者嘗試提出傳媒類獨立學院工作室發展的幾大趨勢:
1.工作室建設應作為教改的前沿陣地
工作室承接項目應該成為項目負責人與課程教學結合、進行實踐教學的陣地。項目負責人應該時刻關注業界前沿信息,利用項目平臺與課程結合,進行教學改革。一方面,進行開放式的教學,淡化“教室”觀念,讓工作室面向市場開放。應將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變成符合市場需求的開放式課堂,讓“課堂”的涵義得以延伸。另一方面,應該在高年級學生中培養綜合運用各門課程知識的能力,從而需要有指向性地承接項目。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和各科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2.工作室建設應作為科研的前沿陣地
參與工作室項目的指導老師需要將科研與項目承接進行嫁接。在項目的承接和指導過程中,形成科研的課題,必要時可建立工作室群,也可多位老師按流程進入同一個工作室進行分工指導和分工科研。為有力推進“教師以工作室工作促進科研”這項工作,學院和系部可制定相應的機制考核。
在南京藝術學院,制定相應的設計工作室業績考核制度,引入競爭機制,優勝劣汰,保持工作室不斷發展。設計工作室科研論文、著作、專利,集體獲得的各項榮譽方面,院系、級根據擬定的項目進行評估、考核,并根據結構從工作室上繳的管理費用中獎勵完成指標較好的工作室,對工作室的鼓勵和鞭策,以形成良性的競爭運作機制。【2】
3.工作室建設應整體規劃統籌,納入到系部整體發展的框架中
由于“卓越工作室”存在不能均衡滿足新聞傳播學院六大專業進行實踐教學、承接項目不確定和比較零散等不足之處,工作室建設應整體規劃統籌,納入到系部整體發展的框架中。當系部總體發展框架微調時,工作室的項目開展也應該隨之發生調整,并建議建立多個工作室子平臺以分解任務,進一步深入挖掘教師和學生的潛力。工作室建設一方面可以成為各類研究中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研究中心進行統一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標準化教學模塊、實訓平臺的方式納入整體課程規劃,由教研室進行統一管理。
4.工作室按項目進行實踐教學,應作為標準化的教學模塊進入課程規劃中去
建議下一步工作室實踐教學,應作為標準化的教學模塊進入課程總體規劃中去。借鑒發展比較成熟的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輕紡服裝學院工作室在大學三年級建有工作室課程體系的經驗,工作室實踐教學應作為面向所有高年級學生的、不斷線的實訓平臺,以徹底整合零散項目,使之成為標準化實踐教學的一部分,統籌到系部整體發展的框架和標準化教學模塊中去。
5.以工作室項目開展為起點,定向為業界培養對口畢業生
在就業指導工作中,新聞傳播學院發現:將畢業生放出去到市場上進行粗放型的競爭和就業,就業幾率較小。因此,現在需要做的是將就業市場進行細分,針對某一個行業、產業,定向培養畢業生。工作室在外接項目的同時,需要密切關注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以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為基地量身培養畢業生。目前,這一做法已經在兄弟獨立學院中出現。
以工作室項目開展為起點,直接按照用人單位的意向長期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大大縮短畢業生對職業的適應期,將有效的提升畢業生就業率。
注釋
[1] 《民辦高校實踐教學與實驗室建設的探討》、劉海林、《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年5月第24卷第5期
[2] 《從教室走向設計工作室——工業設計專業教育模式的一種構想》、吳海紅、《科教文匯》教研教改欄目、2007年6月旬刊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責任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