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信息量激增、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競爭激烈,社會需要的是更多擁有多門專業知識、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具有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在1990年代之前,由于高校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專才教育,文科與理科開設的課程互相獨立,相互滲透的公共課程極少,這導致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專業知識單一、適應當前社會需要的能力不夠全面,理科生缺少人文內蘊,文科生則對自然科學知之甚少,這大大限制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當大學生走上社會時卻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世界各國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針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上存在的問題,不僅調整了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而且開始注重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我國于1995年提出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各高等院校相應分別設置了跨學科選修課程,如清華設置的選修課程中有超過50%的社會科學、文學藝術類的選修課程,加強理工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而北大則開設了超過選修課程50%比例的自然科學類的選修課程,加強文科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的了解。高校的公共選修課通過其廣泛性和靈活性,能夠及時地反映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