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月3日文章,原題:新興經濟體該如何選擇發展模式? 3年來,一次次經濟地震讓全世界搖晃不已,震中位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歐洲、美國和日本。面對沖擊,中國等高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將怎樣調整自身經濟戰略?
全球金融危機不僅暴露出美式資本主義的弱點,還證明了英式寬松監管模式的不足和整個體系的周期性泡沫傾向。當前的歐債危機更凸現出,高福利國家在經濟無法有力增長的情況下是多么脆弱。日本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在苦苦掙扎10年之后,也基本宣告破產。
是否存在一個可以說得清的、能夠取代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呢?如果新興市場打算走不同于美歐日的道路,目前似乎到了關鍵時刻。猜測新興市場未來路線的人主要分為三大陣營。
第一陣營的人認為新興市場將走一條新路,靈感可能來自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以及政府和市場力量的相互參合。世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雖然承認中國增長存在缺陷,但認為總體而言,發達國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與發展中國家不同。中國、印度和其他擁有巨大勞動力人口的國家應尋求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經濟戰略,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對中國經濟模式的支持,該模式就是主要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其作用大于消費支出,同時依靠出口提供就業崗位。但隨著中國的成功,該模式也出現瑕疵,比如民眾抗議和官員貪腐等。
第二陣營的觀點是,新興市場實現繁榮不是通過全盤否定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方式,而是通過將這一模式執行得更好,比如找到一種方法,既可以抑制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方式的過度金融化傾向,同時又能保留這一模式下的市場效率。
第三陣營的觀點與世行行長佐利克一致,即執行實用主義模式,這種模式幾乎不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只注重結果,該模式可以借鑒世界各國的經驗。佐利克說,人們都在尋找最有效的經濟發展模式。與直接采用在日本、韓國有效,并隨即被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借鑒的模式相比,探索過程的本身更加重要。
那么新興市場是否已經認識到美歐模式并不可行呢?佐利克認為,這些國家尚未下此結論,但未來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而這將取決于美歐日能否在未來幾年內解決自身問題。▲(作者大衛•韋塞爾)
環球時報201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