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郭孝偉 谷棣
2012年對于中日韓三國來說是特殊的一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中韓建交20周年似乎早早地為東亞政治氣氛定了調。然而,從2011年的“前奏”來看,中日韓之間距離“琴瑟和諧”還相距甚遠。在歷史問題、領土爭端、漁業糾紛和對朝態度的糾結中,中日韓三國在外交層面忽冷忽熱。作為國家關系的“壓艙石”,三國經濟界的態度至關重要。為了解三國經濟界人士的各種看法,《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調查中心于去年12月聯合韓國《每日經濟新聞》、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在中日韓企業高層管理者中開展了有關三國政治關系和經濟前景的調查。1月6日,《環球時報》與韓日這兩家媒體同日推出《中日韓三國企業家調查》結果,從這一結果中可以看出,三國企業家對重要問題的看法和解讀各不相同甚至差異較大,但大家形成的共識是,“抱團發展”是東亞經濟抵御風浪、不斷前行的良方。
中國企業家認為中韓、中日“政冷經熱”,韓日企業家認為與中國政治關系“在改善”
本次調查采用對符合條件的(對企業年度發展、合并收購、海外投資等具有決策權)企業管理者網絡邀約的方式進行。調查內容分為四個部分:一是調查三國企業家如何看中日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以及明年各國的經濟發展前景;二是調查他們對世界經濟局勢的預測;三是調查這些企業家所在企業2012年的研發、招聘、合并收購等計劃;四是調查他們對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去世給三國經濟造成影響的看法。本次調查時間為2011年12月5日至28日,先后兩個階段共收取中國企業高層管理者337份問卷,韓國270份,日本171份。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中日韓企業家思考的問題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少差異。例如,三國企業家都預計今年人民幣將小幅升值,都最看好中國和東南亞市場。他們認為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惡化、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放緩將是2012年世界經濟面臨的“三大主要風險”,但相對來說,中國企業家對今年世界經濟形勢顯得樂觀一點,同時,中國企業家對本國經濟形勢最為自信,而韓日企業家對本國經濟相對悲觀。調查還顯示,中國企業家更傾向于認為金正日的去世對于東北亞經濟影響有限,日本企業家傾向認為影響只是短期的。盡管認為該事件“對周圍國家的經濟幾乎沒有影響”的韓國企業家僅有9.6%,但韓國企業家和中日企業家一樣,普遍表示不會因此改變公司2012年的經營計劃。
中日韓企業家在對政治經濟關系冷熱度的看法上差異最大。調查顯示,中國企業家普遍認為中韓關系“政冷經熱”,而韓國企業家認為韓中關系“政熱經熱”;中國企業家對中日關系較為不看好,而日本企業家認為日中關系正逐漸改善。
中韓兩國在過去一年的關系如何?調查顯示,39.3%的中國企業家認為,中韓政治關系“越來越緊張”,55.6%認為中韓經濟關系“更加緊密”。在韓國企業家中,54.8%認為韓中政治關系“以前不太好,但是逐漸改善”,74.1%認為韓中經濟關系“更加緊密”。在有關中日過去一年關系如何的調查中,兩國企業家觀點也不同。高達77.0%中國企業家認為,中日政治關系“越來越緊張”,雖然40.7%的人認為中日經濟關系“更加緊密”,但也有18.5%的人認為兩國經濟方面“越來越緊張”。日本企業家中,52.9%認為日中政治關系“以前不太好,但是逐漸改善”,50.6%認為日中經濟關系“更加緊密。
對于三國企業家對相互政治經濟關系的看法,日本綜合研究所首席主任研究員向山英彥對日本《日本經濟新聞》表示,日中韓三國在政治方面都有潛在的沖突因素,但是在經濟方面三國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的趨勢是毋庸置疑的。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馮昭奎對《環球時報》說,中國企業家對與日本關系看“冷”,這主要是因為日本政府近兩年一系列的政治、軍事政策親美防華,盡管從其本身來看,這些動作更多是防范性的,但還是給包括中國企業家在內的中國民眾帶來一種日本是借此打壓中國的印象,認識上的差距導致雙方企業家對中日關系看法不同。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經濟學者唐淳風認為,中國與日本、韓國之間的政治關系如果不算冷的話,至少是比較平淡,但經濟聯系仍維持著熱度。實際上,三國經濟交往越來越密切,而且日韓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更大了,中國市場對日本和韓國企業家具有極大吸引力。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把中日韓三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總結為一句話:“東亞合作可期待。”何茂春說,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中日韓三國經濟貿易緊密程度越來越強,三國走向一體化的速度加快,中日韓三國成立官方的合作秘書處就是一個標志。三國合作總體向好的方向發展,中間出現過幾次逆流,比如在歷史和一些利益問題上,像島嶼爭端、漁業沖突,被某些政治人物放大,但這些不是主流。他認為,東亞關系的主流是三國企業之間合作、投資加大,韓日在分享中國崛起的好處。中國不會給日本帶來任何威脅,只有實惠,日本應清醒認識到,它的這些鄰居是“好鄰居”,日本應該選擇回到亞洲,不要再瞧不起鄰居,不要讓日本企業失去重要機遇。
中國企業家2012年傾向擴大規模,韓國次之,日本最為保守
此次中日韓三國企業家調查顯示,58.5%的中國企業家認為,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緩慢”,而韓國方面認為世界經濟將“增長停滯”的企業家最多,占35.6%,其次是認為世界經濟將“緩慢下行”,占32.6%。日本方面,認為明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緩慢”的企業家占45.8%,認為世界經濟將“緩慢下行”的也有30.2%。
對于明年世界經濟面臨的風險,馮昭奎說,三國企業家應加以重視,但不宜夸大。他解釋說,美歐應對金融危機的手段并沒有用完;中國經濟軟著陸,經濟增速仍會很高;日本災后重建也會使日本經濟增長比2011年好一些。中日韓三國經濟會受到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因此,更應加強合作,取長補短,加快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
韓國三星經濟研究所專家柳漢鎬對韓國《每日經濟新聞》說,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家中,認為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雖然緩慢但不會停滯的人超過一半(58.5%),表明中國經濟界人士比韓日兩國經濟界人士的態度相對樂觀,這與他們對中國經濟發展有著比較樂觀的預測有關。日本能率協會經營研究所副所長山崎賢司表示,中國企業家顯得相對樂觀,表明今后中國企業的社會地位會越來越提高。但他提醒中國企業,應隨著這種社會地位的提高,逐漸進入構建公共管理體制和企業社會責任等現代經營理念的階段。
關于中國的經濟增長,14.1%的受訪中國企業家認為中國經濟目前“增長強勢”,54.1%的中國企業家認為中國經濟“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總體上增長形勢良好”。而韓國企業家中,持以上兩種觀點的人各占5.2%和39.3%。日本企業家中,沒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強勢”,認為中國經濟目前“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總體上增長形勢良好”的僅占17.7%,認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但是速度緩慢”的占74.0%。日本企業家在調查中,對中國經濟增速減緩更加看重,將其列為影響今年世界經濟的“第二大風險”。對此,中國學者認為,日本企業家主要是把中國某些行業的泡沫與自己當年整體的經濟泡沫對比,對日本當年經濟泡沫破滅仍然心有余悸。馮昭奎說,中國目前的經濟不能與日本當年經濟泡沫相提并論,兩國發展環境不一樣,所處發展階段不一樣,中國城市化仍處在迅速發展當中,而當年日本已經處于城市化末期。
談到2012年的企業發展,中國企業家更傾向于擴大企業的投資規模,比如準備對研發進行更多的投入,增加員工數量等。調查結果顯示,18.5%的中國企業家認為今年對設備的投資規模會遠遠大于2011年,但韓日兩國企業家持上述觀點的人僅各占3.3%和1.1%。對于2012年企業的員工招聘規模,中國企業家中計劃“員工數量增加10%以上”的人數比例為29.6%,韓國企業家為8.2%,日本企業家為1.1%。韓國學者柳漢鎬認為,為了讓這些企業實際上做到增加人員,需要各國政府給予政策性支持。他同時認為,三國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這個大市場被企業家看好,將讓中國在2012年保持“全球企業競爭主戰場”的地位,但同時也到了開發新興市場代替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的時候。
讓相互敬重促成中日韓經濟一體化
在當前相對悲觀的全球經濟形勢下,中日韓三國怎么才能取長補短,擰成一股繩?調查結果顯示,中韓企業家首選答案是“中日韓三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中國企業家的選擇比例為42.2%,韓國企業家的比例為44.8%。日本企業家中,雖然選擇這一項的僅占1.0%,但認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中日韓FTA、東盟+3等組合”最重要的占45.8%。
對此結果,日本學者向山英彥分析說,中日韓自由貿易被視為亞洲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理想結構,在中國和韓國對其支持度相當高,但對日本企業家來說,對TPP的支持度比較高。日本能率協會經營研究所副所長山崎賢司認為,從中韓兩國企業的角度來看,日本是一個生產和服務的基地,盡管在市場增長方面上沒有那么大的魅力,但日本還是具有不可忽略的購買力,因此中韓企業都會有“即使不會積極地進軍日本市場,也愿意推進自由貿易協議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想法。
何茂春的觀點是,三國真正走向經濟一體化要有一個過程,三國之間在地理上看很近、心理上隔得很遠,但可以想象,隨著中國競爭力越來越強,經濟發展將會把三國越來越牢地綁在一條船上。何茂春談到三國經濟一體化中的“中國實惠”:陸地上與許多國家相連的中國,經濟腹地最大,而韓國和日本則屬于半島或島國經濟;中國經濟發展起點越來越高,中國市場誘惑力太大。因此,日韓兩個鄰居如果不來分享這種實惠,還跟中國“作對”的話,就是跟自己錢包作對。他認為,中日韓三國一定要看到對方優點。日韓過去的經濟發展奇跡也是東亞的驕傲,沒有日韓先前的發展,中國現在也不會發展這么快。
馮昭奎也談到,日本是二戰后工業化最成功的國家,日本中小企業經營者更是堪稱模范,幾十年甚至幾代人搞一項經營,中國企業應該加強與日本企業的合作,吸收日本式的現代工業文化。
韓國開發研究院院長玄旿錫認為,全球金融危機下,人們對市場經濟的信心還沒有恢復,世界經濟也不排除遭到“猖獗”的貿易保護主義打擊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中日韓三國建立攜手共贏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玄旿錫說,中國為韓國的最大貿易伙伴,日本也是韓國在“質和量”兩方面都最為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中日韓通過雙邊或多邊簽訂FTA,才是擴大自由貿易、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的“正途”。▲
環球時報201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