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王子熙
為應對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香港特區政府4日建議在維多利亞港以外填海,并提出20余處填海選址建議。消息傳出,引起香港各界爭論。
據香港《信報》等媒體5日報道,依照目前香港社會的人口發展推算,至2039年香港人口將由現在的710萬增至890萬,這意味著需要額外約1500公頃的土地才能應付住房和相關需求。特區政府4日選出25個填海選址,具體方式有興建全新人工島、將不同的島嶼以填海方式連結、沿現存海岸線填海等。報道稱,當局期望年中選出10個,2019年完成首項工程。
特區政府提出多個填海方案后,隨即在香港社會引發熱烈討論。香港《新報》5日稱,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陳福祥支持政府進行填海工程,因為香港土地缺乏,增加土地供應后,對香港未來發展及居民生活均有很大裨益。他稱,政府提出的填海地點,在技術上均可行,但仍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可否持續發展、經濟效益及對環境和居民的影響等。《新報》當天的一篇社評則稱,香港的土地使用比率只有兩成,遠低于新加坡和深圳。換言之,香港根本不缺土地。香港《太陽報》稱,當地環保團體異口同聲批評當局的填海選址荒謬,擔心填海所得土地最終用來建豪宅,一般港人難以置業,未能解決人口增長問題。還有媒體擔心,該填海計劃隨時會觸發新一輪反填海訴訟。
據了解,由于香港山多平地少,當局一直以移山填海方式擴展土地。1842年,香港進行第一次非正式填海工程,擴大維多利亞城的面積。1852年,香港首次正式填海,填海位置在今日上環文咸東街一帶。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政府在香港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中提出多個填海建議后,開始了香港填海的黃金年代。截至2002年,香港的填海土地已超過67平方公里,超過香港總面積的6.5%。然而,政府的鴻圖大計惹來環保人士的不滿。2003年,環保人士在香港終審法院成功推翻當時的灣仔填海計劃,而且法官提及“有迫切及凌駕性的當前需要”才能夠填海。
香港《文匯報》5日發表社評指出,香港過去都是依靠填海造地來應對社會發展需要,保護環境與發展之間必須取得平衡,面對人口持續增長,填海已成為本港土地拓展的必要出路。《明報》5日評論說,政府提出的選址建議,有些從規模和形式都有創意,可以說是近年罕見的鴻圖規劃。鑒于現在擘劃增加土地,開拓生活空間,乃30年后的事,與年輕一代息息相關,政府今次咨詢,應該鼓勵和組織80后、90后參與,減少日后具體推行計劃時可能遇到的折騰。▲
環球時報201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