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英國、加拿大、韓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陶短房 趙毛兵
近年“創意文化產業”在國內風生水起,但很多人對什么是創意文化并不十分清楚。所謂“創意文化產業”,又稱文化創意產業、內容產業、創意產業等,各國、各地區的定義頗不相同,一般包括“一個經濟活動群組,開拓和利用創意、技術及知識產權以生產并分配具有社會及文化意義的產品與服務,更可望成為一個創造財富和就業的生產系統”,包括廣告、建筑、藝術、古董與工藝品、設計、數碼娛樂、電影與錄像、音樂、表演藝術等領域。
英國最早提出
最早明確將“創意文化產業”當作一個整體產業加以扶植、鼓勵的是英國。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1997年上任不久便宣布要打造一個“酷不列顛”,決心讓創意文化成為英國新時代產業經濟的增長點。僅僅過了10年光景,創意產業已成為英國積累財富的豐厚源泉,更重要的是,英國在世界面前脫掉了那套老舊保守的外衣裝束,以一副充滿活力的形象引得世人的關注。
雖然是布萊爾提出“酷不列顛”的說法,但英國在創意文化上決心要闖一下的動力,其實是從澳大利亞討來的經驗。1994年,澳大利亞提出要建設“創意之國”,并公布該國第一份文化政策報告。而當時,英國面對低迷的文化產業還一籌莫展。澳大利亞的想法引起英國注意,上任沒多久的布萊爾宣布親自擔任政府文化產業研究小組組長,派團赴澳大利亞考察,其后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發展創意文化產業,涉及廣告、建筑、藝術和古玩、工藝品、設計、影視與廣播、軟件和電腦服務、音樂、表演藝術、出版等13個文化產業。
為營造創意文化的社會氛圍,英國決定逐年評選“文化之都”。2010年,北愛爾蘭城市倫敦德里擊敗英格蘭城市伯明翰、諾維奇及謝菲爾德,被選為英國第一個“文化之都”。這個稱號其實并不同任何政府基金掛鉤,但被認為可以幫助獲選地區通過旅游及創意產業推進經濟發展。
2011年,英國已成為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最大的國家,形成了以倫敦和曼徹斯特為基地的歐洲兩大創意中心,打造出倫敦電影節、倫敦時裝周和倫敦設計節等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型活動,英國的音樂產品占全球音樂產品比例達到15%,它的保留節目資源量僅次于美國。英國視頻游戲的銷售額達全球16%,占英國和歐盟1/3和美國10%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借助英國的專業設計,建立了國際品牌。據英國政府估計,到2017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人數將再增加15萬人,數字化和創意產業將成為推動英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
韓國要打造“創意強國”
“英國的哈利·波特十年售出30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8萬億元),超出了現代汽車的銷售額。”前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長柳仁村日前在一次演講中稱,21世紀的核心產業正是文化創意產業。
柳仁村的觀點并不僅僅是個人看法。如今身兼韓國總統負責文化事務特別顧問的柳仁村的想法顯然也反映了韓國政府的構想。2009年,韓國政府將文化創意產業確定為17種經濟新增長動力之一,2011年又制訂并公布“文化創意產業振興基本計劃”,提出把韓國建設成為“智能文化創意強國”。
在此期間,不僅韓國地方政府紛紛建立文化創意產業園,一些大學也設立或整合相關學科。韓國國會則制定、修改并通過了《文化創意產業振興法》、《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漫畫振興法》等6個有關文化創意的法律。不過,韓國社會似乎尚未形成支撐文化創意的氛圍。不少傳統的韓國人仍認為“文藝創作”是一個“毫無前途”的行業,社會尚未形成鼓勵青年埋頭創作的環境。
各國爭相保護產權
雖然“創意文化產業”的概念在美國形成較晚,但美國自上世紀30年代起就是全球最大的創意文化產品生產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文化產業流行產品,在全球處于強勢。正因如此,美國創意文化產業的政府扶持,主要集中在保護版權方面。而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則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更早則可追溯到19世紀20年代的美國紐約格林尼治村),目前已形成投資渠道多元化、形式專業化和經營方式靈活化的特點,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產品有很強的市場針對性和適應力。
在加拿大,創意文化方面的保護措施主要是“維護加拿大利益”。根據聯邦相關法律,加拿大本土節目需占加拿大電視臺播放節目內容的60%,并由聯邦音像認證辦公室打分放行,在滿分10分中得到6分方被認為是“加拿大內容”。加拿大政府還采取各種辦法,幫助本國藝術家和文化產品走向世界,如為藝術家和藝術公司提供文化交流和參展機會,通過藝術理事會對藝術家提供公共經費資助,加大政府文化投入,對文化創意產業和創新給予減免稅福利,等等。加拿大創意產品的特色是“多元文化”優勢突出,這也符合其移民國家的特色。
此外,澳大利亞、丹麥、法國、日本,以及中國香港、臺灣等地,也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推行創意文化產業政策。
在發展中國家,最早將創意文化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是非洲國家塞內加爾。該國上世紀60年代開始強調“培養塞內加爾民族文化”,并著力扶植“塞內加爾文化名片”。但第三世界創意文化產業并非只吃古人、民俗的老本:印度如今擁有全球屈指可數的軟件產業,而“靠數字文化吃飯”的第三世界國家遠不止印度這樣的大國,一些貧窮國家,如非洲東部小國馬拉維,就通過政府的產業扶植,成為南部非洲屈指可數的軟件外包加工國。▲
環球時報201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