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瓊
(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云南 昆明 650100)
慢傳輸型便秘是指結腸動力不足,腸蠕動減慢,腸內容物通過緩慢所致的便秘。臨床癥見排便次數減少,便意淡漠,每周排便次數少于2~3次,大便硬結呈羊屎狀,伴有排便不盡感、腹脹、腹痛。病程長的患者往往伴有緊張、焦慮、憂郁等精神癥狀[1]。近年來慢傳輸型便秘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趨勢,本科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根據2006年5月正式發布的功能性便秘羅馬Ⅲ 診斷標準為基礎[2],結合1999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制定的便秘診斷暫行標準[3]。
1.2 一般資料 80例患者均為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肛腸科2004年1月~2010年12月門診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23~78歲,平均年齡(56.6±4.1)歲;病程9個月~21 a,平均5.3 a。對照組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55.7±4.3)歲;病程1 a~17 a,平均5.7 a。2組在性別、年齡及病程上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濟川煎加減:白術30 g,黃芪20 g,厚樸10 g,肉蓯蓉20 g,當歸20 g,枳殼10 g,澤瀉15 g,牛膝15 g,升麻10 g。每日1劑,加水500 mL,煎至150 mL,再加水500 mL,煎至150 mL,300 mL藥液混合,分早中晚3次口服。西藥予福松10 g,每日2次,分別在早、晚餐前服用,療程4周;對照組:予福松每次服用10 g,每日2次,分別在早、晚餐前服用,療程4周。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包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
2.1 療效標準 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便秘的療效標準判定。治愈:2 d以內排便1次,便質轉潤,解時通暢,短期無復發;好轉:3 d以內排便,便質轉潤,排便欠暢;未愈:癥狀無改善。
2.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0.05
慢傳輸型便秘屬中醫的便秘,中醫通常將便秘分為熱、寒、氣、虛秘4型。慢傳輸型便秘為功能性便秘的一種類型,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發現慢傳輸型便秘辨證多屬中醫虛秘,常見于中老年患者,便秘病變在大腸,但與脾、腎、關系密切。腎主五液,脾主散精,腎在下而主氣化,脾居中而司傳輸,由于脾腎陽虛,陰寒凝結,腸道傳送無力,致大便艱澀,排出困難。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臨床常使用各種瀉劑和腸動力劑治療,但療效不肯定,或起始有效,隨著服藥時間加長,效果往往減弱。患者甚為痛苦,醫者也甚為棘手。長期療效欠佳者,甚至行結腸部份或全結腸切除術。
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中醫補腎健脾,益氣潤腸通便。方藥以《景岳全書》里的濟川煎加白術、厚樸、黃芪。肉蓯蓉味甘咸性溫,功能溫腎益精,暖腰潤腸為君藥。當歸補血潤燥,潤腸通便;牛膝補益肝腎,壯腰膝,性善下行,共為臣藥。枳殼、厚樸下氣寬腸而助通便,澤瀉滲利小便而泄腎濁;妙用升麻以升清陽,清陽升則濁陰自降,相反相成,以助通便之效;黃芪溫中益氣健脾,寓“溫之使通”之意。白術“補脾氣第一要藥”(《本草求真》),脾健則運化功能正常,而不使大便秘結;并且生白術有潤腸通便作用,尤其對于虛證便秘,重用白術已成共識[5]。諸藥配伍共奏溫腎健脾,益精補氣,潤腸導滯,通便之功。
福松是一種新型滲透性瀉劑,近幾年國內開始應用于臨床。其主要活性成分聚乙二醇4000是線形長鏈聚合物,在腸道不被吸收,也不被代謝,不影響水電解質平衡,溫和無刺激作用,長期使用不影響腸黏膜完整性,且不產酸不產氣、不降低pH值,符合結腸生理功能。聚乙二醇4000通過氫鍵作用鎖住水分子,水化、軟化大便后促進糞便在腸道內推進和排出。在迅速緩解便秘癥狀的同時,還幫助患者逐步恢復和建立正常的排便規律。長期使用福松不產生耐藥性,用藥非常安全。
通過臨床觀察,筆者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慢傳輸型便秘具有增強患者體質,促進胃腸蠕動的功能,能縮短排便時間,改善癥狀,療效滿意,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無不良反應,不失為治療慢傳輸型便秘的理想選擇。
[1]金建芳,楊光根.結腸慢傳輸型便秘的治療及其進展[J].浙江創傷外科,2007,12(5):469~470.
[2]Drossman Da.The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m and the Rome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1377.
[3]LockegR 3rd,Pemberton JH,Phillips SF.American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Position Statement:guidelines on constipation[J].Gastroenterology,2000,119(6):1761~1766.
[4]ZY/T00.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5]馮廣清.白術雙向調節胃腸功能初探[J].陜西中醫函授,200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