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敏 吳痕等

與前任財爺梁錦松出身草根階層不同,唐英年家族是江蘇無錫的名門望族,其祖先在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史上占據過重要地位。唐家祖先曾任明朝兵部侍郎。明朝末年,移居無錫。在唐英年的父親唐翔千的太曾祖唐懋勛那一代時,唐家成為了無錫首富。當時曾有唐家祖訓,承諾:“凡嚴家橋村上的公益事業,不論大小,唐姓負擔一半。”
此后唐家人才輩出,有的歷任政府要職,有的成為商界紅人。其中,唐英年的祖父唐君遠曾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被視為愛國資本家。唐英年的父親唐翔千解放戰爭后到香港創業,成為香港著名實業家。他還當選為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亦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委員。
雖然擁有那么顯赫的出身,唐英年卻不倨傲,也不驕狂,這得歸功于唐氏一脈相承的家庭教育。
1952年9月6日,唐英年在香港出生。正如父親唐翔千小時候從沒有享受過“富家公子”的待遇一樣,在唐英年的記憶里也從沒有這樣的經歷,有的只是最傳統的中國式教育,在唐英年四兄妹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耳提面命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做任何事都要腳踏實地。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唐英年從小就培養起很強的獨立性。15歲那年,他獨自去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心理學學士學位,后在耶魯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碩士學位。很多人都奇怪唐英年為何沒有學習紡織或者經營管理,唐英年總是笑著回答:“其實現在,在企業做也好,在政府做也好,不都涵蓋在社會心理學的大范疇之中嗎?”
1976年暑假,24歲的唐英年回港度假,準備修讀博士學位。父親唐翔千在一個晚上走進唐英年的房間,問兒子將來的打算,回答是:教書或學術研究。父親深深嘆氣之后留了一句話:“再考慮考慮好嗎?”這嘆氣突然讓唐英年感到:父親期盼的目光實際上一直都在注視著他。
一個月后,父親的電話打到他美國的宿舍:“與其讀完博士后替人打工,我看你不如現在就給我打工吧。”正如57年前的1919年,祖父唐君遠應曾祖父的召喚一樣,唐英年也給了父親一個驚喜:決定回來子承祖業。
在父親的帶領下,唐英年很快就參與到祖國大陸的建設中去了。早在1978年,唐英年就和父親唐翔千一起走進了深圳。那時候的深圳,荒蕪一片,但是唐英年親眼看著父親投資600萬元港幣的一家針織廠矗立起來。
1984年,當唐英年在電視中看到父親親耳聆聽鄧小平說“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就是不變”那一番話后,他就十分敏銳地體會到了鄧小平講話中的深意,他對回到香港的父親說:“爸爸,通過電視畫面,香港市民都注意到,在長達兩個小時的會見中,鄧小平先生臉上的表情始終輕松愉快,不時還浮現笑容,顯然,鄧小平先生是在向香港乃至世界闡明中央對香港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一系列政策。我堅信,香港一定會平穩過渡,回歸祖國。”而這番信念直至他日后擔任香港財政司司長和政務司司長都始終沒有改變。
直到今天,在成為一個出色的企業家后又棄商從政的唐英年都很慶幸自己當初放棄攻讀博士“給父親打工”的決定,他說:“這讓我親自見證了祖國3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
臨危受命的唐英年,當“官”的時機其實并不好:那一年SARS迎頭襲來,人心恐慌,經濟蕭條也一起纏繞在香港人頭上。那時,唐英年人生第一次做財政預算案,而香港經濟還未復蘇。
然而,內心的焦慮,并沒有改變他的招牌笑容。為了扭轉局勢,他經常帶著笑容到香港不同的社會團體去了解情況,征求他們對公共財政管理的意見。每當推出一項新舉措時,他不僅事先廣泛征求各界意見,事后還通過電臺或政府網頁,向市民解釋。他還有一項首創:在預算案網頁,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訴求或意見。可說恪盡職守,做足了“功課”。
1995年,唐英年在競選議員時設計過一個電燈泡標志,含義是:“以我小小的力量,點燃大家的希望之光。”盡管香港“財爺”不好當,但秉承著“電燈泡”的信念,唐英年依然以“腳踏實地”四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艱難地一步步走下去。
2007年是香港回歸10周年,也是唐英年從政10周年,他在特區立法會宣讀財政預算報告時宣布,特區政府財政收入轉虧為盈,香港經濟強勁復蘇,失業率降到5年來的新低。
唐英年任財政司長的5年時間,經歷了香港經濟從低谷到復蘇的全過程。在經歷了金融危機、SARS和禽流感等種種困難后,香港很快從經濟衰退的泥淖中抽身而出,香港人的臉上也掛上了“唐司長式”的笑容。
在唐英年看來,這一切皆因有中央政府和13億同胞做堅強后盾,同時,也緣于香港的高素質市民以及穩定的社會根基。
出色的政績,亦為唐英年加分;2007年6月23日,他被國務院任命為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職位僅次于香港特首。他肩頭的擔子更重了。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新職位帶來的是新責任:唐英年要謀的是香港特區的長期繁榮和發展。
唐英年擔任香港政務司司長后,他的笑容和身影頻繁地出現在祖國的各個地方。他走訪珠三角,積極推動珠三角和香港的深度合作,珠港澳大橋在他的主持下動工;他出現在上海,提出上海和香港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前鋒”,他還出現在上海世博會上,親自向參觀者介紹世博會“香港館”,并鼓勵港人參加世博會。

雪災和地震災區也有他的足跡,他提出與災區同胞“休戚與共,風雨同路”,竭盡全力參與到災區的重建工作中去;他是香港特區援川的總負責人,在汶川地震后曾9次到過四川。他馬不停蹄地在災區考察,提出在險峻山上修建連接山里山外的重要公路;他還親自走上香港街頭向市民派發防疫包……
2009年7月1日,香港回歸12周年,唐英年獲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最高榮譽,用以表揚畢生為香港做出重大貢獻人士的大紫荊勛章。
和祖父、父親一樣,唐英年用屬于自己的方式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也保持并發揚了唐氏家族愛國愛家的優良傳統。有人曾問唐英年“什么時候最快樂”,唐英年回答:“看到中國一天比一天好,香港一天比一天好,心里最快樂!”
在當年擔任香港財政司司長時,就有媒體預測唐英年的仕途之路直指香港特首。但唐英年一直沒有正面回應是否會角逐香港特首的問題。當時,他的好友李鵬飛說:“現階段不應考慮競逐,如果他做(新財爺)得好,這些事自然會來,做得不好,他也不用想。”他的另一位好友兼“高級伙計”林大輝的話則說得更為實在:“他是否有素質做特首呢?他還是先做好財爺吧,如果多心,反而做得不好,目前應切切實實做好本分。”
當年的話言猶在耳,一晃已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候,在香港財爺的位置上,唐英年的出色才能得到了有口皆碑的稱贊,在香港政務司司長的位置上,唐英年的政治智慧及大局觀更是得到了多方的肯定。那么,他的下一步將如何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