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正龍

珠三角不會出現溫州民企那樣的“跑路潮”?廣東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在其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其原因有三:粵商務實、實業根基牢固,投機性和資本運作意識不如浙商。
“你現在還開廠啊,膽子太大了,”一位東莞的朋友對劉小鋒說。
對此,劉小鋒只能用“無奈”來形容: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升;銀根收緊,融資難度大;本身占有資源少。另一方面,在充滿誘惑和浮躁的氛圍中,很多中小企業家樂于參與炒股、炒房,幻想一夜暴富。
劉小鋒是廣州千江集團公司的董事長,西北人。上世紀80年代,劉小鋒來到廣東,90年代開始創業,通過一系列并購和分拆,現在已擁有7家子公司,成為“外地人來廣東發展”的新粵商中的一員。
面對如何看待“實業”的問題,劉小鋒說:“實業必須有自己專業制造的產品,像溫州的某服裝企業,本行業銷售額20多億,卻有200多億的房地產、銀行資金和股票,它就不叫服裝企業了。”
另一方面,劉小鋒認為“術業有專攻”,衡量一個企業的生命力的標準,不僅是其規模,而且是市場占有率和占有時間。像珠三角也有很多“隱形冠軍”,雖然不出名,但在某個行業里占據國內外很大一部分市場。
至于企業是否應該追求上市,融進資本市場,劉小鋒說,上市對擴大規模化、整合資源和規范管理有關鍵作用,但走在這條路上,“我們往往會忘記原始的出發點,那就是為什么要做企業?”
“我在天津的一個朋友,自己的公司上市后,發現資本市場來錢太快,不過他還是想鉆研自己的業務,但整天得跟證監會、銀監會打交道。后來他對我說,‘男的不要做金融,女的不要做妓女’,因為做了金融就對生產不感興趣,實業的投資回報太慢了。”
劉小鋒還對記者舉了個例子:正如跳高,企業發展也是有極限的,要超越極限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
“上市是對資本有需求的時候,如果沒有需求那為什么要上市呢?”劉小鋒對記者說。
目前,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在其下300家中小企業選出40家企業,準備上市。劉小鋒的千江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
“能上我非常高興,不能上我也無怨無悔,不是說離開資本市場就沒有道路了。”劉小鋒從容地對記者說。
實際上,劉小鋒并不孤單。
“最近我接觸一些珠三角中小企業老板,他們還是在堅持做實業,哪怕利潤薄了許多。”彭澎對記者說。
近期,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與阿里巴巴聯合發布《珠三角小企業經營與融資現狀調研報告》,提出“珠三角不會出現溫州民企那樣的‘跑路潮’”的結論。
對此,彭澎在其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其原因有三:粵商務實、實業根基牢固,投機性和資本運作意識不如浙商。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彭澎在其調研中就發現,珠三角一些企業家把自己不借貸、不負債當作一種優勢和優點來介紹。
“富力地產集團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彭澎說,當時,這家“雙老板制”企業的董事長李思廉竭力主張上市,但包工頭出身的總裁張力卻一直對上市不感冒。最后好不容易才被李思廉說服,富力在香港上市。
“中小企業更多還是靠慢慢做大做強,即使利用民間借貸,也不像溫州那么離譜。成立了一些小額貸款公司和擔保公司,產生了一些效果。不過,在我看來,不急不躁,慢慢打拼,還是珠三角中小企業的主流。往好的說,是務實精神;往壞的說,是容易小富即安。”彭澎說。
實際上,包括格力董明珠、華為任正非、聯邦家私杜澤華、鳳鋁鋁材吳小源等廣東經濟風云人物,絕大數都是實業家代表。“2011年廣東十大經濟風云人物”評選活動的主題也被定為“向實業致敬!”
主辦方解釋,當前整個社會創業精神、企業家精神都有所衰落。但實業尤其是制造業,是廣東乃至中國的產業根基,穩定的就業和實體財富的創造都有賴于實業。為避免出現類似香港和美國的產業空心化問題,需要企業家群體堅守實業。
“中小企業做實業,制造生產生活用品,養活成百上千人,又源源不斷地納稅,對政府財稅的貢獻最終超過地產商,哪一點給政府添麻煩了呢?”作為實業堅守者,劉小鋒向記者道出自己呼吁政府支持實業的理由。
廣東商學院粵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慶對記者說,浙商的資本精神走在全國前列,而廣東更偏重實業精神,后者是基于傳統的粵商思維和經營模式,但成熟的市場經濟,一定是虛實結合的結果。
王先慶說,自己曾跟多位粵商解釋這個道理,讓他們到中部一些地方去投資,但他們中很多人都表示:“算啦,有產出和市場就行,不斷并購形成產業體系,太累啦。”“我知足常樂,有這么多錢就夠了,手上還有物業收租,喝茶去了,跟外地人斗智斗勇感覺很累。”
在王先慶看來,比上市數量少更嚴重的是,不少珠三角上市公司并沒有將上市當做并購、做大做強的平臺。
“我們不少公司的上市跟沒上市結果一樣,拿了上市指標,結果什么也沒做。像廣州友誼和東方賓館,完全不像浙江銀泰那樣四處收購,大規模資本運作。”
不少專家指出,即使粵商意識到了資本運作的重要性,由于“群體性懶惰”,并沒有做出相應調整。
“研究珠三角企業二十多年,我一直以來認為,珠三角企業整體在資本運作方面較為保守。無論是政府還是學術界都在推動珠三角企業多利用資本市場進行擴張,有些老板好不容易才轉型。”彭澎說。
但是,這條道路困難重重。
在管理體制方面,王先慶則認為,“在廣東,沒有專門的部門來抓現代服務業,這是深層次的問題。”
內因方面,“粵商在這方面很謹慎,因為資本運作涉及到個人和家族的利益,而廣東的家族企業多,股權過于單一,稅收方面也有一些問題。上市后運營成本也會提高,靈活性降低,可隱秘的東西也少了。”廣東高科技企業商會秘書長王理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