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襦心
馬云把一家公眾公司重新變為私人公司,大門關起來,究竟想要做什么?
“如果我不是剛好保本,可能現在也有怨氣,誰都沒有那么大的愛。”徐輝(化名)是阿里巴巴的前員工,去年6月份感覺阿里巴巴的股票已經見底了,市場大環境也不錯,應該能漲到15元(港幣),于是在13.74元入市。沒想到2012年2月21日,阿里巴巴B2B公司公告準備以每股13.5元的價格私有化退市。
“很多內部的人被套進去了,有前同事跟我抱怨說,他是20多元進的,損失得很慘。當然,不乏有些高層或者先知先覺者,該拋的基本上都拋得差不多了。”
盡管私有化的價格比近60個交易日的平均價格溢價60%,相比陳天橋宣布盛大私有化約為26%的溢價“厚道”許多。但5年前阿里巴巴IPO招股價也是13.5元,相當于跑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
而馬云發出的“內部郵件”聲稱私有化是“對股東負責”,更引發了再一次的“道德爭議”。上一次發生在2011年馬云的本命年,“揮淚斬衛哲”“支付寶股權轉移”“淘寶商城暴動”三大事件,一步步將馬云從“神”還原為“人”。易趣網創始人邵亦波公開稱,馬云從前是“風清揚”,后來變成了“岳不群”。
本命年后,馬云似乎依然流年不利。
12年來,阿里巴巴一直都是世界B2B的典范,按馬云的說法則是:“我們打著望遠鏡也找不到競爭對手。”他確實為中國的中小型企業搭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營銷平臺。
“自從2008年研究3個月阿里巴巴之后,就再沒研究以及推薦任何客戶買阿里巴巴了。很聰明的早早遠離了。”互聯網分析師許單單說。
阿里巴巴的上市,恰好在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夜。2007年,股價還曾最高達38.92港元,2008年就一路下跌了10倍,最低至3.605港元。而在那一年,中國半年內就有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
杭州蕭山一家自行車出口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金融危機的時候,阿里巴巴上,來自歐美的訂單都沒有了。”
“在內地出口放緩的情況下,我們當時也嘗試擺脫這種困局。比如2008年的時候,阿里巴巴和印度最大的B2B媒體公司結為了戰略伙伴關系。”徐輝透露,“就像馬云內部郵件講的,‘我們思考過,痛苦過,也一直在努力。但受限于上市公司的架構,升級的決心不夠大,動作也不夠徹底。’上市公司受不了財務上的大起大落,不能只有擴張、轉型,花了很多錢卻沒有收入。”

為了扭轉頹勢,阿里巴巴前CEO衛哲推出了比中國供應商會費更便宜的“出口通”,沒想到門檻降低了,欺詐也上去了,也為其后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阿里巴巴私有化,除了大環境的影響,究竟有沒有自己的失誤之處,還是整個B2B已經人老珠黃、不再性感?
對阿里巴巴依然懷有深厚感情的徐輝有一點不認同,他認為如果一定要說阿里巴巴有什么問題,那就是他們做業務比誰做的都要著急,急就意味著會跑得很快,跑得快就意味著管理上、企業氛圍上、企業文化上會把控不住。
傳說從阿里巴巴離職的員工,基本上都非常維護老東家,從徐輝身上可見一斑。然而股東們的糾結,也是實實在在的。
阿里巴巴的私有化,現在還并未板上釘釘。
按照香港股市的規則,如果贊成票低于75%,反對票高于10%,私有化就會失敗。前兩年電信盈科私有化失敗,正是因為股東們不肯就范。
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阿里巴巴的股價曾經最高達到38.92港元,一旦以13.5港元一刀切,這讓那些被套在半山腰的投資者情何以堪?然而阿里巴巴的股價,在業績最好的時候也沒有怎么上漲,如今業績平平,又如何能讓人期待?
“無論大環境再怎么樣,馬云的行為已經嚴重地損害了中國企業在國際投資人心中的形象。這種傷害,很難估量。”一位互聯網從業人士認為。
股民們則更多進行了橫向比較:“百度上市為股民創造50多倍回報,騰訊創造70多倍,而阿里巴巴卻讓投資者血本無歸。”
“馬云作為一個商人,其行為并沒有什么特別遭人詬病的,他的問題僅僅在于過去太高調、太道德化,這導致了某種市場誤導。”著名獨立IT評論人Keso說了一句公道話。
馬云是50年來第一位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中國企業家。經濟學家茅于軾稱贊他為“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第二代企業家代表”(第一代是柳傳志) 。這位阿里巴巴的“教主”,不僅在公司內部被“萬民敬仰”,也是中國許多個人創業者、中小企業家的精神領袖。
很多投資者還依然記得上市之初,馬云的豪言壯語:“很多投資者跟我說,錯過了Google,就不能再錯過阿里巴巴了。”“不會對高股價有任何壓力……投資阿里巴巴就是投資中國的未來。”
早在2005年上市之前,馬云還曾對旗下業務有一個說法:“大哥阿里巴巴是個泥腿子,弟弟妹妹們上學要靠他來供,淘寶是個妹妹,性格活潑,可以拿著大哥的錢買花裙子,將來是要念復旦的;老三支付寶才上小學,但最有志氣,大哥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供他上美國的哈佛。”
現如今淘寶已經是亞洲最大的網上零售市場,據徐輝透露,如果單獨上市,它的一些數字公布出來會嚇到互聯網行業內的人,不比國內一線互聯網公司差。而支付寶則是每天周轉著20億資金的支付工具。馬云的話曾經給了人們一個隱隱的期待:將來阿里巴巴有可能將支付寶、淘寶等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但這一切都沒有發生。
“不把這兩大金蛋放進去,可能就是為了維持這種想象空間。”一位互聯網觀察人士認為。
馬云為什么要把阿里巴巴私有化?
陰謀論認為劍指“打虎”。
控制權一直是馬云的心頭之刺。
當年窮得叮當響的馬云為了控制權,曾經連續拒絕了38家風投。他一直在強調:“要買我股份沒問題,但一定要我來掌控這家公司,否則的話我也不需要你這樣的投資”“永遠不能有任何人控股這家公司”。然而就在阿里巴巴和eBay打得如火如荼之時,給馬云提供糧草的孫正義自己也恰逢囊中羞澀,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適時出現的雅虎,以10億美元拿到了阿里巴巴39%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從此名義上的大股東,和實際上的精神領袖,就暗戰不斷。這場戰爭愈戰愈酣,是不是為B2B私有化進行的融資中,有一部分會用于補貼巨額的“贖身費”?仍待觀察。
而徐輝則認為:“我相信馬云在解決這件事上,是另外一個安排。我現在估計B2B私有化之后,應該是集團整體上市。
“B2B僅靠中國供應商模式供血,已經日薄西山。淘寶這個業務也開始走下坡路了,這也是內部都有共識的事情。原來去淘寶都是淘便宜,等用戶、賣家積累到一定規模,變成了大的雜貨市場。這種雜貨市場,現實中你見過哪個做大、做上市的?兩三年前,馬云就一直在努力‘大阿里戰略’,嘗試把B2B的‘供’和C2C的‘銷’打通。無名良品平臺,就是一個打通的項目,包括淘寶也在扶持自己的網絡原創品牌‘淘品牌’,都是為了把上游的生產、中游的批發、下游的零售做一個對接,讓阿里巴巴在下一個10年找到新的盈利之道。”
“但B2B是上市公司,淘寶是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在財務審計里需要很嚴格的規范,不允許這樣,不允許那樣,導致你不敢在業務上有一些大的突破,一方面監管機構會批評你不規范,另一方面既得利益者會罵娘,私有化之后,就不會再有這種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