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愷,陳波水,張 楠,方建華
(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油料應用與管理工程系,重慶401311)
脂肪酸烷醇酰胺磷酸酯是一類應用廣泛的表面活性劑,具有良好的酸堿穩定性、熱穩定性和耐電離性和生物降解性。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還發現此類表面活性劑具有優良的潤濕、增溶、乳化、防銹、緩蝕、分散和抗污垢再沉積等作用[1-3]。在紡織印染工業中可作為抗靜電劑和漂白劑,在高分子乳液、農藥和化妝品中可作為乳化劑,此外在洗滌劑、金屬潤滑劑和廢紙脫墨等方面也有廣泛的應用[4]。
當前,發展環境友好潤滑劑已成為全球性的共識,而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是環境友好潤滑劑的最重要標志之一[5]。礦物潤滑油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潤滑劑之一,但礦物潤滑油生物降解性差,在環境中滯留時間長,易造成環境污染[6]。因此,提高礦物潤滑油的生物降解性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表明,在礦物潤滑油中加入某些含氮、磷等元素的化合物可促進礦物潤滑油生物降解[7-8]。為此,本課題以油酸、二乙醇胺和五氧化二磷為原料合成油酸二乙醇酰胺磷酸酯(簡稱OEAP),通過考察OEAP對礦物潤滑油生物降解性、抗磨減摩性和抗腐蝕性的影響,研究OEAP作為環境友好潤滑油添加劑的可行性。
1.1 OEAP的合成
1.1.1 主要試劑 油酸、五氧化二磷,均為分析純,成都科龍化工試劑廠生產;二乙醇胺,分析純,佳木斯化學試劑廠生產;氫氧化鉀,分析純,天津
大茂化學試劑廠生產;甲苯,分析純,重慶川東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生產。
1.1.2 油酸二乙醇酰胺的合成 在帶有溫度計、分水器、冷凝回流裝置的500mL四頸燒瓶中加入34.0g油酸,升溫至70℃,保溫20min。取4.2g二乙醇酰胺和適量甲苯加入燒瓶中。通氮氣保護,當氣流穩定時,打開攪拌和加熱裝置,升溫至150℃。通過觀察分水器中生成水的量監測反應進行的程度,當不再有水生成時,向燒瓶中加入8.4g二乙醇酰胺和適量氫氧化鉀,在150℃條件下反應至無水生成。將反應所得產物在70℃下旋轉蒸發,除去溶劑,得到棕黃色油狀液體,即為油酸二乙醇酰胺。反應方程式見式(1)和式(2),式中,R代表CH3(CH2)7CH=CH(CH2)7—。
1.1.3 OEAP的合成 在帶有溫度計、冷凝回流裝置的500mL四頸燒瓶中加入44.3g油酸二乙醇酰胺、適量甲苯。通氮氣保護,當氣流穩定時,打開攪拌和加熱裝置,控制溫度在80℃。分2批向燒瓶中加入14.2g五氧化二磷,反應4h。然后在80℃下加入適量蒸餾水,將可能生成的聚磷酸酯水解,水解時間為2h。反應結束后,將產物在室溫下自然冷卻,再將產物在70℃下旋轉蒸發,除去溶劑,得到淡棕紅色軟膏狀OEAP。反應方程式見式(3),式中,R代表CH2(CH2)7CH=CH(CH2)7—。

1.2 OEAP結構表征
采用美國PE spectrum 400紅外光譜儀對OEAP的結構進行表征。
1.3 生物降解性能測定
采用自行建立的潤滑油生物降解性快速測定方法評定OEAP的生物降解性能[9]。以生物降解指數BDI(相同條件下受試物降解生成的CO2與基準物油酸降解生成的CO2的比值)為降解指標,BDI值越大,生物降解性越好。
1.4 抗磨減摩性能測定
將OEAP按質量分數分別為0.5%,1.0%,1.5%加入HVI 350礦物油中,采用廈門試驗機廠的MQ-800型四球試驗機,按GB/T 3142—1992評價潤滑油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及燒結負荷(PD)。采用濟南宏試金試驗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MMW-1P型雙顯式立式摩擦磨損試驗機進行長磨試驗,在載荷392N下測定鋼球的磨斑直徑及摩擦因數的變化。試驗條件為轉速1 500r/min,所用鋼球為重慶鋼球廠生產的Φ12.7mm的二級GCrl5鋼球,硬度59~6lHRC。
1.5 抗腐蝕性能測定
將OEAP按質量分數為1.0%加入HVI 350礦物油中,參照GB/T 5096—1985石油產品銅片腐蝕試驗方法測定其抗腐蝕性能。
2.1 OEAP的紅外光譜
OEAP的紅外光譜見圖1。由圖1可見:位于3 408cm-1處的峰為—OH的伸縮振動吸收峰;位于3 009.4cm-1處的峰為C═ C—H上碳氫振動吸收峰,以小肩峰形式存在;位于2 925、2 854.8cm-1處的峰為甲基、亞甲基的伸縮振動吸收峰,位于1 463.7、1 376.6cm-1處的峰為甲基、亞甲基的彎曲振動吸收峰;位于1 652cm-1處的峰為酰胺的羰基伸縮振動峰,位于1 078.7cm-1處的峰為酰胺的C—N伸縮振動吸收峰,說明產物含有酰胺鍵;位于1 312cm-1處的峰為P═ O的伸縮振動吸收峰,位于969.09cm-1處的峰為P—O—C的伸縮振動吸收峰,說明產物為磷酸酯;位于724.6cm-1處的峰為(CH2)n(n>4)的碳鏈骨架振動,說明碳鏈為長鏈。

圖1 OEAP的紅外光譜
2.2 OEAP對潤滑油生物降解性的影響
在HVI 350潤滑油中分別添加質量分數為0.5%,1.0%,1.5%的OEAP后進行生物降解性能的測定,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在HVI 350中加入OEAP后,隨著OEAP添加量的增加,油品的生物降解性能顯著提高,當OEAP質量分數為1.5%時,BDI由32.51%提高到64.31%。原因可能是OEAP含微生物生長所必須的氮、磷等營養元素,可促進微生物的生長;同時OEAP作為表面活性劑可以增大油-水界面面積,降低界面張力,加強石油烴向液相中的分散,從而便于細胞與較大油滴之間的直接接觸,加速石油烴的降解[10]。

表1 生物降解實驗結果
2.3 OEAP對潤滑油抗磨減摩性的影響
在HVI 350潤滑油中分別添加質量分數為0.5%,1.0%,1.5%的OEAP,測定油品的PB值和PD值,結果見圖2和圖3。由圖2可見:在HVI 350潤滑油中添加OEAP后,HVI 350的PB值明顯增大;當OEAP的質量分數為1.0%時,油品的PB值最高,達到637N,繼續增加OEAP的用量,油品的PB值反而降低。由圖3可以看出:在HVI 350潤滑油中添加OEAP后,HVI 350的PD值明顯增大;當OEAP的質量分數為0.5%時,油品的PD值由784N提高到981N,繼續增加OEAP的用量,油品的PD值變化不大。

圖2 PB值隨OEAP添加量的變化

圖3 PD值隨OEAP添加量的變化
在載荷為392N、長磨時間為30min、轉速為1 500r/min的條件下,采用添加不同量OEAP的HVI 350礦物油作為潤滑劑時,鋼球磨斑直徑和摩擦過程中摩擦因數的變化見圖4和圖5。由圖4和圖5可以看出,添加OEAP后,鋼球磨斑直徑和摩擦因數都有所減小,當OEAP質量分數為1.0%時,鋼球磨斑直徑和摩擦因數最小。

圖4 鋼球磨斑直徑隨OEAP添加量的變化

圖5 摩擦因數隨OEAP添加量的變化—HVI 350; —0.5%OEAP; —1.0%OEAP;—1.5%OEAP
以上試驗結果表明,OEAP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HVI 350潤滑油的承載能力和抗燒結負荷,并具有較好的抗磨、減摩性能。這可能是因為OEAP分子中的活性基團在摩擦過程中吸附在鋼球表面,在低載荷下起到減磨作用,在高載荷下與金屬表面發生反應生成化學反應膜,從而起到抗磨、減摩的作用。
2.4 OEAP對潤滑油抗腐蝕性的影響
參照GB/T 5096—1985石油產品銅片腐蝕試驗方法,比較了HVI 350潤滑油加入OEAP添加劑前后的腐蝕等級。結果表明,在HVI 350潤滑油中加入質量分數為1.0%的OEAP后,HVI 350的腐蝕級別由1b提高到1a,表明OEAP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HVI 350潤滑油的抗腐蝕性能。
以油酸、二乙醇胺和五氧化二磷為原料可制備OEAP。所合成的OEAP可促進HVI 350礦物油生物降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HVI 350潤滑油的承載能力和抗燒結負荷,并具有較好的抗磨、減摩和抗腐蝕性能,是一種多功能的環境友好潤滑油添加劑。
[1] 周富榮,王彬,張嬌娥.月桂酸單乙醇酰胺磷酸酯鹽的合成及性質[J].精細石油化工進展,2000,1(11):13-16
[2] 徐寶財,楊光榮,趙珞.月桂酸烷醇酰胺磷酸酯的制備及性能[J].北京輕工業學院學報,1996,14(2):54-57
[3] 馮光柱,謝文磊,王鐘聲.椰子油脂肪酸烷醇酰胺磷酸酯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鄭州糧食學院學報,1999,20(2):61-64
[4] 陳遠霞,周海,陳文納,等.油酸二乙醇酰胺磷酸酯的合成及其防銹潤滑性能研究[J].化工技術與開發,2008,37(3):10-13
[5] Bartz W J.Environmentally acceptable tribological practices[CD].//Proceedings of the 4thChin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ribology,2004
[6] Haus F,Jean G,Junter G A.Primary biodegradabi1ity of mineral base oils in relation to their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J].Chemosphere,2001,45(6):983-990
[7] 陳波水,方建華,董凌,等.磷、氮化合物促進潤滑油生物降解的作用[J].石油學報(石油加工),2007,28(4):72-75
[8] 李秀艷,魏德洲.氮磷營養鹽對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影響[J].有色金屬,2000,52(4):237-239
[9] 王昆,方建華,陳波水.潤滑油生物降解性快速測定方法的研究[J].石油學報(石油加工),2004,20(6):74-78
[10]劉愛娟,夏文香.表面活性劑在生物修復海洋油污染中的應用及發展[J].海洋湖沼通報,2007(3):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