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英, 胡玲, 潘旭萍, 高燕勤, 鄭儀寧
伏九貼敷療法對支氣管哮喘患兒血清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及IgE的影響
張秀英, 胡玲, 潘旭萍, 高燕勤, 鄭儀寧
目的 觀察伏九貼敷療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療效及對患兒血清嗜酸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IgE的影響。方法 60例支氣管哮喘患兒予伏九貼敷療法,夏季從入伏日起,每10天貼1次,計3次;冬季從入九日起,每9天貼1次,計3次,每次貼0.5~2h。1年為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總結患兒1年內哮喘發作次數及ECP、IgE結果。結果 經過治療后患兒白天和夜間哮喘發作次數、血ECP、IgE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伏九貼敷療法防治哮喘患兒復發確有療效,明顯改善哮喘患兒ECP、IgE。
哮喘/免疫學; 伏九貼敷療法; ECP; IgE; 外治法; 兒童
支氣管哮喘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西醫多采用吸入型糖皮質激素治療[1],中醫多采用口服中藥制劑、外用療法等。“伏九貼敷療法”作為一種外治療法,因其方便、無副反應、療效好,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F代醫學已逐步證實穴位貼敷可使哮喘患者肺功能明顯改善,免疫球蛋白IgA、IgG 水平明顯升高,CD4/CD8比值降低[2];同時穴位貼藥還可直接地反射的調整大腦皮質和植物神經系的功能,改善機體的反應性,增強抗病能力[3]。本院兒科采用伏九穴位貼敷療法防治兒童支氣管哮喘,并觀察其對支氣管哮喘患兒血清嗜酸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及免疫球蛋白IgE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8-07/2010-07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科收治門診及住院的支氣管哮喘患兒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3~6歲35例,7~14歲25例;輕度12例,中度42例,重度6例。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制定的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中的診斷及分級標準[1]。
1.2.2 中醫診斷標準 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哮喘的診斷標準[4]。
1.2.3 中醫辨證標準(緩解期) (1)肺氣虧虛:面色淡白,乏力,自汗,易于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2)脾氣虧虛:食少便溏,面色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緩無力;(3)腎氣虧虛:動則氣促,面色淡白,形寒畏冷,下肢欠溫,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1.3 納入標準 (1)符合支氣管哮喘的中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分型標準;(2)年齡3~14歲;(3)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嚴重心肺功能疾患者;(2)對藥物及膠布過敏者。
1.5 治療方法 將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細辛等按一定比例研成細末,用生姜汁調成糊狀,取雙側肺俞、膈俞及膻中、天突穴,于三伏、三九天進行穴位貼敷,夏季從入伏日起,每10天貼1次,計3次;冬季從入九日起,每9天貼1次,計3次,每次貼0.5~2h。1年為1個療程。
1.6 檢測方法 患兒治療前后空腹12h于清晨抽靜脈血3mL,分離血漿,-20℃冷凍保存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分析法檢測ECP、IgE(試劑盒由武漢華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檢測步驟嚴格按說明書操作。
1.7 觀察指標 記錄患兒1年內哮喘發作次數及ECP、IgE結果。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各項檢測指標進行自身治療前后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每月哮喘發作次數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每月哮喘發作次數比較(±s,n=60,次)

表1 治療前后每月哮喘發作次數比較(±s,n=60,次)
注:與治療前比較,at=20.26,33.93,P<0.05。
項目 白天 夜間治療前2.50±0.37 4.10±0.11治療后 1.40±0.20a 2.70±0.30a
表1結果表明,經穴位貼敷治療后患兒白天及夜間哮喘發作的次數較治療前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前后ECP、IgE變化 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ECP、IgE的變化(±s,n=60)

表2 治療前后ECP、IgE的變化(±s,n=60)
注:與治療前比較,at=6.07,2.38,P<0.05。
項目 ECP值(μg/L) IgE值(IU/mL)治療前11.93±8.01 73.20±50.10治療后 5.07±3.54a 55.00±35.10a
表2結果表明,經穴位貼敷治療后患兒血清ECP及免疫球蛋白IgE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安全性觀察 60例患兒中出現局部皮膚發紅28例,0.5~1d自行消失;出現局部皮膚小水泡8例,1~2d自行消失,不需特殊處理;24例穴位敷貼的患兒未出現任何異常反應。
現代醫學認為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T淋巴細胞等)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當支氣管哮喘患兒受到某些自然因素刺激或影響時,其機體可產生特異性IgE。相關研究顯示,支氣管哮喘疾病的發病機制之一是B淋巴細胞產生的IgE與位于肥大細胞表面及嗜酸性粒細胞表面相關受體發生特異性的結合,引起脫顆?,F象出現和炎癥活性介質的大量釋放,最終導致患兒支氣管出現痙攣,顯著充血,滲透性明顯增強等情況[5]。其中嗜酸細胞炎癥是哮喘氣道的重要慢性炎癥。激活的嗜酸性粒細胞釋放ECP、主要堿基蛋白、酸性細胞蛋白X等毒性蛋白而發揮致炎作用。臨床研究證明,ECP是反映哮喘氣道嗜酸性粒細胞炎癥的客觀指標[6]。由此可見,ECP、IgE對評價哮喘患兒的氣道狀態和指導臨床用藥都極有價值。
支氣管哮喘屬于中醫“哮證”,主要是由于肺脾腎三臟不足,痰飲留伏,外邪觸動伏痰,痰阻氣道所致。伏九貼敷療法是根據《內經》“天人相應”的理論,按照“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原則,以“子午流注,適時開穴”的經絡學說理論為基礎研制而成。肺俞、膈俞為主穴,病位主要在肺,故取肺俞;膈俞位居上焦,且為血會,合用加強療效;天突穴及膻中主治病癥均為肺部疾患。根據《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合之”,所選藥物以白芥子辛溫,利氣豁痰,溫中散寒,入肺經,利膈寬胸而化痰飲;細辛祛風散寒,溫肺化飲;甘遂瀉水逐飲;延胡索行氣活血,使氣行而水行;生姜為引,使諸藥之性透過皮膚滲入脈絡發揮作用。藥穴相配,同時貼敷時間選在三伏和三九天,是因為三伏天時,體內陽氣最旺盛,而三九天,有“冬至一陽生”之說,此時人體內陽氣也漸漸上升,這樣人體陽氣得天陽相助,有助于辛溫、通經、逐瘀之藥與經絡共同作用,內扶正氣,將病邪驅除體外,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研究結果表明應用該療法后支氣管哮喘患兒白天及夜間發作的次數均明顯減少。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伏九貼敷療法治療后,患兒血ECP、IgE明顯降低,這與患兒臨床癥狀緩解和發作次數減少相一致,證明伏九貼敷療法對防治支氣管哮喘的復發確有療效。同時該方法簡便,使用安全。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醫學會《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試行)[J].中華兒科雜志,2004,42(2):100-106.
[2] 單翠英,林忠嗣,卞鏑,等.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兒童哮喘的臨床及免疫機制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4):845-846.
[3] 羅明,張惠.三伏天穴位敷貼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60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7,28(12):26-27.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7.
[5] Rubira Garcia N.Tumor necrosis factor[J].Allergol Immunopathol(Madr),2000,28(3):115-119.
[6] 蔡曉紅,胡云良,陳小芳,等.小兒哮喘不同時期氣道炎癥改變的探討[J].臨床兒科雜志,2002,20(9):550-551.
211900江蘇 南京,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科
張秀英(1978-),女,主治醫師,醫學碩士。研究方向:小兒呼吸、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與治療,E-mail:kaoyanzjw@163.com。
10.3969/j.issn.1674-3865.2012.04.010
R562.2+5
B
1674-3865(2012)04-0312-02
2012-05-23)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