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國材料界要聞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在國際上獨立提出常壓固相燒結制備大尺寸輕量化碳化硅反射鏡材料的技術路線,突破了1 m以上口徑輕量化碳化硅反射鏡材料關鍵制備技術:發明了適用于大尺寸碳化硅陶瓷素坯成型的專用粉體處理技術以及復雜結構陶瓷素坯的精密成形技術,有效避免了陶瓷材料內部微氣孔缺陷,確保了鏡面光學質量;實現了大尺寸碳化硅反射鏡材料的高減重輕量化結構精密成形;突破了高致密、低應力、微小變形大尺寸輕量化碳化硅反射鏡材料的高溫燒結等多項技術。首次實現了大尺寸反射鏡材料的國產化,并在“遙感八號”、“XXX號”上獲得成功應用,為2025年前我國軍用、民用空間遙感技術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核心部件研制、生產保障。榮獲2011年度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并獲2011年“中國載人航天突出貢獻集體”稱號。

清華大學材料系章曉中教授研究組
創造性地發明了一種用硅制備的采用幾何增強原理的巨磁阻器件,磁電阻率達到0.065 T下30%和7 T下105%。該工作發表在2011年9月15日的《Nature》上,Nature審稿人認為該工作“為改變磁傳感器和磁存儲工業提供了真正的機會”。《自然——亞太版》在焦點專欄推薦了這項工作。有100多年歷史的《麻省理工科技創業》雜志采訪了章曉中,并以“巨磁阻革命”為題報導了該工作。該工作入選201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201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硅基巨磁阻器件的發明使半導體材料進入了傳統磁性材料工作的領域,該器件可方便地集成到成熟的半導體微電子工業中,這將給磁傳感器工業帶來革命性變化,將催生半導體工業和磁傳感器及磁存儲工業的聯姻,導致過去不存在的“磁電”或“磁光電”器件的誕生。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劉兆平團隊
經過近3年的努力,研發出一條全新的化學剝離技術路線,一舉突破了石墨烯低成本規模化制備技術,將石墨烯制造成本從RMB 5 000元/g直降至RMB 3元/g。該技術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2011年7月,國際上首條年產30 t的石墨烯中試實驗線正式建成。英國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 Andre Geim) 教授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因首次制備出能為人類生活帶來革命性變革的石墨烯新材料,并對其特性開展研究而榮獲20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劉兆平團隊將石墨烯用作鋰離子電池導電劑,通過微量添加即可實現鋰電池的大電流放電特性和循環壽命等關鍵指標的顯著提升,為新一代電動車用動力鋰電池及儲能鋰電池提供了更優越的解決方案,其“石墨烯改性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制造技術”已成功實現了向產業的轉移。2012年4月,上海南江(集團)有限公司以2億元的天價買斷了石墨烯規模化制備技術。
2011年9月19日,劉兆平及其石墨烯產業化技術項目榮獲“中國科技創業計劃”大賽最高獎——海外人才創業獎一等獎。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2011年7月17~22日,在德國呂內堡召開的2011年輕金屬技術國際會議上,曾小勤教授榮獲德國赫爾姆霍茨中心2011年鎂研究獎(HZG Magnesium Research Award),并應邀做了題為“Developing an Age-Hardening Magnesium Alloy for High Vacuum Die Casting”的大會特邀報告。該獎項由德國赫爾姆霍茨中心蓋斯特哈赫特研究所(Helmholtz-Zentrum Geesthacht)頒發,每2年獎勵1名在鎂研究領域獲得重要成果的青年科學家。國際著名鎂研究學者德國赫爾姆霍茨中心蓋斯特哈赫特研究所(原GKSS)鎂創新中心主任Kar Ulrich Kainer教授主持授獎儀式并致辭,認為曾小勤教授及其研究小組對深入認識稀土鎂合金強化機制和發展新型鎂合金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該獎項首次頒給亞洲及中國學者。
曾小勤教授研究團隊在稀土鎂合金析出強化機制、高強度稀土鎂合金開發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發展了500 MPa級別的高強度稀土鎂合金,在國防、汽車、電子等領域得到推廣應用,并獲得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和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2011年6月20~23日,“第12屆世界鈦會”在中國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本次鈦會由中國有色金屬學會主辦,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西北工業大學、寶鈦集團有限公司、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金屬所協辦,并得到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工程院的大力支持。
會議緊密圍繞2007年以來世界鈦科學與技術的最新進展,從鈦的提取冶金、加工工藝、組織性能、成型技術以及航空、航天、海洋、生物、環境等應用技術等多方向展開,共設12個分會場、3個論壇,全面展示了世界最新鈦應用成果與技術。會議云集了來自34個國家和地區從事鈦及鈦合金材料研發、生產的專家學者、研究人員、企業界的精英代表等1 000余名代表。大會開幕式由周廉院士和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院長張平祥教授主持。
2011年“第12屆世界鈦會”的成功申辦,標志著我國鈦科學技術已開始跨入國際先進水平的行列,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在鈦產業界的國際地位,對促進我國鈦領域的技術創新,實現我國鈦研究及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
ISA(International SSL Alliance)第一次成員大會2011年在中國召開。CSA(國家半導體照明研發及產業聯盟)秘書長吳玲女士全票當選ISA首任主席,開創了我國在此類國際產業組織中擔任主席之先河。ISA成員涵蓋了全球SSL(Solid State Lighting)領域90%以上的主要企業、區域行業組織、科研機構。ISA成員業務覆蓋了包括材料在內的SSL全產業鏈。

ISA是由CSA(China SSL Alliance)發起、支持的全球性產業聯盟,也是首個將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性產業組織。目前ISA已制定、發布了《全球半導體照明戰略研發藍圖》和《全球各地區SSL產品最低性能規范匯編》,開展了“全球SSL示范工程”、“全球大學生SSL設計競賽”等活動,CSA通過支持和參加這些活動提升了中國SSL產業在全球的影響。ISA成立的技術標準委員會為中國SSL產業規范、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提供了重要平臺。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國際水泥化學大會是全球水泥科學技術領域歷史最悠久、學術水平最高、參加國家和人數最多的國際學術盛會,被喻為國際水泥學術界的“奧林匹克”,首屆國際水泥化學大會于1918年在英國倫敦舉辦,迄今已舉辦13屆。
2011年7月,由中國硅酸鹽學會和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共同組織的中國申辦團,赴西班牙馬德里成功申辦2015年第十四屆國際水泥化學大會在中國北京召開。此為中國繼1991年印度第九屆大會、1997年瑞典第十屆、2003年南非第十一屆、2007年加拿大第十二屆之后第五次申辦。
2011年7月7日,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院長姚燕代表中國申辦團接受了大會主席Angel Palomo授予的下屆ICCC主辦證書。國際水泥化學大會在中國召開,將向世界展示我國在水泥及混凝土領域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提升我國水泥科技國際地位,同時也將把國際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成果介紹到中國,促進該領域的國際合作。

廈門大學 福建圣諾集團 上杭縣人民政府
2011年9月8日,廈門大學、福建圣諾集團和上杭縣人民政府正式簽署三方《共建廈門大學圣諾有色金屬研究院協議》,福建圣諾集團投入不少于人民幣1.9億元,在廈門大學建設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有色金屬研發平臺和科研團隊,建成后的有色金屬研究院將成為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支撐福建圣諾集團創新發展、推動廈門大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創新平臺。2012年4月6日,福建圣諾集團首期捐資4 000萬元建設該研究院的實驗大樓,兩岸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黃伯云院士、金重勛教授專程蒞臨動工儀式;5月18日,廈門大學圣諾有色金屬研究院正式揭牌,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韓雅芳、臺灣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金重勛、廈門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等為“研究院”揭牌。
作為迄今為止我國投入經費最多的產學研項目之一,該研究院將有助于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建設方案和運作機制必將成為我國產學研合作的新思路、新典范和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模式。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將受聘廈大,三方合作的“特種有色金屬功能材料”項目也將于近期正式啟動,預計總投資規模達到15億元。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利用納米材料親(疏)水、親(疏)油特性成像,將納米復合轉印材料精確打印在具有納微復合結構的超親水版材上,通過納微米尺度界面調控,實現直接制版印刷。它摒棄了感光成像的技術思路,完全避免了化學沖洗過程,如同數碼照相代替膠卷照相一樣,具有“無污染、低成本、資源節約、簡便快捷”的顯著優勢。
該技術入選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2011年“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等重要展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注;已獲得聯想控股等企業投資,成立北京中科納新印刷技術有限公司,建成百萬平米級版材和十萬升級轉印材料的生產線,在北京日報社印刷廠等多家企業開展應用,首個產業化基地也在北京建成。項目負責人宋延林2011年入選首批科技北京領軍人才和2011年推動北京創造的十大科技人物,獲第十四屆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轉化獎。

《中國材料進展》雜志社 上海理工大學
為應對美國提出的材料基因組研究計劃,我國以“材料科學系統工程”為主題的S14次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于2011年12月21~23日在北京舉行。
與會專家在討論中指出:(1)我國亟須整合現有零散的計算算法和程序開發小組,集中優勢力量,形成規模化的長期穩定的開發隊伍,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性原理計算軟件,擺脫國外軟件的壟斷和限制;(2)建設以第一性原理計算為主的多層次材料計算和預測平臺,以基地或中心建設為主,堅持軟硬件結合,形成對用戶的有效支持;(3)建立合理的評價體制,培養各領域的能夠發展算法和開發程序的交叉型人才,建立計算平臺開發梯隊。
本次會議深入探討了我國如何規劃、實施本土的材料科學系統工程,這將對我國材料研究和材料科學內涵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