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天培 馬健霄 魏永平
(1.南通大學交通學院,226192,南通;2.南京林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210037,南京∥第一作者,助教)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不斷發展,綜合客運樞紐作為綜合運輸體系的關鍵節點,已被率先列為國家重點發展規劃項目。綜合客運樞紐是以航空、鐵路等城市大型對外交通設施為主,配套設置城市軌道交通車站、道路公交樞紐站、社會停車場庫、出租汽車營業站等市內交通設施的大型客運交通樞紐[1]。目前,我國主要專注于綜合客運樞紐基本設施建設,對樞紐內部靜態導向標志系統的建設重視程度不足,不能充分發揮綜合客運樞紐的交通效率。完善的靜態導向標志系統設計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旅客在樞紐內無效的繞行和停滯時間,從而提升樞紐的運營組織效率。因此,對樞紐靜態導向標志系統設計的探討是十分必要的。
根據相關文獻[2-4],本文將靜態導向標志系統定義為在綜合客運樞紐內引導旅客進出、換乘、使用各種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安全疏散的由固定圖形、文字、顏色等要素構成的各類標志的總稱。鑒于不同類型綜合客運樞紐的差異性,本文以鐵路綜合客運樞紐為研究對象。鐵路綜合客運樞紐是指以鐵路運輸為主體的綜合客運樞紐。
鐵路綜合客運樞紐是匯集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大型交通設施,承擔著城市內外交通集散的職能。由于樞紐設計體量龐大、旅客數量多,為保證運營的高效性,樞紐空間設計復雜程度較高。根據我國鐵路綜合客運樞紐的發展情況,為優化樞紐內部空間結構,大型鐵路綜合客運樞紐大部分采用立體式或平面-立體式布局形式,各功能區一般以公共換乘區,即公共換乘大廳(或換乘廣場)為中心,其他交通方式功能區以平面展開或立體分離形式布局,通過換乘通道(廊道、電梯、樓梯等)進行銜接。根據對國內部分鐵路綜合客運樞紐的調研,樞紐功能區及組成見表1。

表1 鐵路綜合客運樞紐功能區劃分
旅客的出行目的、方式和所在功能區域與靜態導向標志系統的設計密切相關,而樞紐內旅客流線是旅客出行目的、方式和所在功能區域的綜合體現。鐵路綜合客運樞紐內部旅客流線可分為:進站流線、出站流線、換乘流線、其他流線(接送客流線)。進站流線一般過程為:進站口—站房大廳—售票處—候車廳—檢票口—進站通道—站臺;出站流線一般過程為:站臺—出站通道—集散區域—出站口;換乘流線一般過程為:站臺—出站通道—集散區域—換乘通道—目標功能區;其他流線(接送客流線)一般過程:進站口—站房大廳—集散區域。根據旅客所在不同功能區域,對旅客流線一般過程作進一步細化分析,旅客流線組織如圖1所示。圖1中箭頭方向代表靜態導向標志系統的信息流傳播方向,是進行旅客信息需求分析的基礎。

圖1 旅客流線分析圖
根據日本軌道交通車站標志系統的設計理論:車站內使用者行為劃分為進站乘車、下車出站以及換乘三種基本的行為模式,同時將每一種行為又劃分為不同的過程。并認為每一基本的行為模式都由若干個過程所構成,而乘客在不同的過程和階段都有著不同的信息需求,要滿足這些信息需求,就必須設置不同內容的標志[5]。由此,在旅客流線分析基礎上,從旅客實際需求出發,重點關注旅客流線各個節點處旅客對信息的需求內容,進而對關鍵節點進行靜態導向標志系統的全覆蓋。例如,鐵路站的旅客進站流線如圖2所示,對其旅客信息的需求分析如下:①J1(站外):尋找鐵路站入口;②J2(鐵路站大廳):尋找公共服務設施(公廁、購物等),獲得票務信息和檢票信息;③J3(鐵路站大廳):尋找售票處、候車廳;④J4(候車廳):尋找對應車次檢票口,獲得檢票信息;⑤J5(檢票口):尋找進站通道;⑥J6(進站通道):尋找上車站臺。其他出站、換乘流線等的信息需求分析如法炮制,最終形成不同功能區、不同流線所對應的旅客信息需求內容。根據對不同鐵路綜合客運樞紐旅客信息需求分析統計,可歸納為表2所示。

圖2 鐵路車站旅客進站流線示意圖

表2 鐵路綜合客運樞紐旅客信息需求分析
依據目前相對比較成熟的城市軌道交通標志體系的分類方法,并參考相關文獻[6-7],建議鐵路綜合客運樞紐靜態導向標志系統分為:
1)位置標志(Location Sign)。該類標志是對目標對象的明確標注,幫助旅客對目標對象進行快速識別和確認。例如,對鐵路站出入口位置的確認。
2)引導標志(Guiding Sign)。該類標志主要向旅客提供有序地、連續地指向性信息,引導旅客向目標對象行進。例如,換乘城市軌道交通設施的方向引導。
3)綜合信息標志(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Sign)。該類標志主要通過平面圖向旅客呈現樞紐整體空間結構、設施空間關系以及樞紐周邊重要交通信息等。
4)輔助標志(Auxiliary Sign)。該類標志主要向旅客提供服務設施信息、信息說明、禁止信息、警告信息、安全疏散信息、消防安全信息,及無障礙設施信息等。本文以前三種類型標志為主要研究對象。
靜態導向標志系統的設計總原則:嚴格按照樞紐內旅客流線組織設計,實現“主動”引導旅客迅速完成出行目的,減少站內駐留時間,最大限度發揮樞紐的交通集散功能。具體應遵循如下原則。
3.2.1 逐級導向原則
由樞紐功能區布局和旅客流線分析可知,旅客流線構成主要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旅客從一種交通方式功能區落客,通過出站通道到達目標出站口,或尋找換乘大廳(換乘通道)進行換乘;第二階段,在公共換乘大廳或換乘通道內,旅客尋找換乘交通方式功能區方向及通往該區的通道;第三階段,到達目標功能區,旅客尋找其內部相關設施位置。根據行為學研究,當人遇到標志時,會將標志提供的所有信息全部閱讀完。所以,標志的信息和內容不能一次提供很多,要分層、分階段給出最必要的信息和內容[6]。因此,建議鐵路綜合客運樞紐采用四級標志系統:一級為方位標志,主要向旅客提供交通方式功能區出入口、公共換乘大廳(換乘通道)等功能區的大概方位;二級為方向標志,按一定的頻次向旅客提供明確的目標功能區方向指引;三級為功能區標志,與目標功能區較近,為旅客提供到達目標功能區的直接指引;四級為配套設施標志,主要為旅客提供配套設施及輔助設施的指引。
3.2.2 系統優先原則
商業空間是大型樞紐內部重要的組成部分,勢必會存在大量圖案鮮明、突出的商業廣告和商鋪招牌等,會分散旅客對標志系統的注意力。當前者和標志系統發生沖突時,標志系統的設置應該優先于商業廣告、商鋪招牌等,并建議商業廣告、商鋪招牌的設計應明顯區別于標志系統。
3.2.3 位置設置原則
1)位置標志,應設置在各交通方式功能區出入口、公共換乘大廳的各個換乘通道出入口,以及售票處、檢票口等設施處。
2)引導標志,應按一定的間隔連續地垂直旅客流線設置,特別是在旅客需作出方向選擇的節點處,應適當加密引導標志密度,避免出現引導信息鏈的中斷。
3)綜合信息標志,應設置在多條旅客流線交織的空間、不同層面交界處空間、不同功能區交界處空間[8],但設置位置應以不阻擋主要旅客流線行進為前提。
4)輔助標志,其傳達的標志信息比較繁瑣,其中無障礙設施信息可與其他標志一起設置,而公共服務設施信息以及安全類信息應與其他標志相剝離,建議自成體系,以減少對其他標志正常運作的干擾。
3.2.4 以人為本原則
樞紐服務對象包括一般旅客(包括不同文化層次的人)、殘疾人(包括盲人、下肢殘疾的人等)。標志系統的設計不但要考慮一般旅客的信息需求,更應該針對弱勢群體設計一種專用的靜態導向標志系統。完善的弱勢群體標志系統不僅能為他們提供安全、友好的出行環境,同時能更好地體現交通服務于人的基本宗旨。
3.2.5 拓展性、靈活性原則
考慮到樞紐規劃設計的前瞻性和階段性,應根據遠期的旅客信息需求,或是后期規劃建設情況,對靜態導向標志系統的設置預留空間,以保證其拓展性。同時,為應對節假日以及大型活動所帶來的旅客出行高峰,應設計不同的臨時標志系統方案,充分利用標志系統設置的靈活性,以保障客流高峰期間樞紐的正常運作。
3.2.6 向外延伸原則
樞紐標志系統不僅承擔引導內部旅客的功能,也應適度向樞紐外部延伸,以保證旅客出行的連貫性,建議在樞紐各出入口附近的道路路段、交叉口、重要人流集散點設置導向標志。
根據以上論述,鐵路綜合客運樞紐靜態導向標志系統設計的基本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鐵路綜合客運樞紐靜態導向標志系統的設計流程圖
南京南站鐵路綜合客運樞紐主要由地上三層(局部設有夾層)、地下二層組成:
1)地面第三層為高架候車層,主要為鐵路候車室;
2)地面第二層為站臺層,主要布置為鐵路進站大廳、南北貴賓候車室及售票廳等;
3)地面一層主要布置為鐵路、地鐵的出入口,換乘廣場,長途車客運站,道路公交車站,社會車輛停車場,出租汽車場,旅游大巴站,旅客接待中心,售票處等;
4)地下一層主要布置為地鐵站廳、商業開發用房、設備用房、社會車及出租汽車停車場等;
5)地下二層為地鐵站臺層,由站臺公共區、設備用房區兩部分組成。樞紐各層之間通過垂直電梯、自動扶梯、人行樓梯等通道實現連接。
考慮到南京南站鐵路綜合客運樞紐內部結構和旅客流線的復雜性,因受篇幅限制,現僅對地面一層鐵路旅客換乘流線和長途車客運站內部旅客流線進行分析。地面一層功能區布局是以鐵路出入口、地鐵出入口、換乘廣場為中心,其他交通方式的功能區位于兩側,通過換乘廣場和換乘通道等設施連接。這種空間組織形式的布局緊湊,各功能區的空間連接路徑最短,能較好地實現按旅客換乘目的分離流線,從而減少換乘距離和相互干擾。其鐵路換乘流線如圖4所示。長途車客運站內部布局實現了上、下客分離,旅客流線組織簡單明確,如圖5所示。
根據功能區布局分析和旅客流線分析,確定流線關鍵節點。鐵路旅客換乘流線的關鍵節點主要是鐵路出站口,故應加強該節點處對各交通方式功能區布局方位的整體說明和引導,從而實現逐級導向。長途車客運站旅客流線的關鍵節點主要是客運站入口和電梯口,應加強這些節點處對客運站整體布局的說明,尤其需加強對發車位的逐級導向。由此,基于表2進行的旅客信息需求分析,在標志系統設計原則的指導下,完成了南京南站鐵路綜合客運樞紐局部靜態導向標志系統的設計方案,如圖6和圖7所示。

圖4 地面一層鐵路旅客換乘流線

圖5 長途車客運站內部旅客流線

圖6 地面一層鐵路旅客換乘標識系統

圖7 長途車客運站內部標志系統
靜態導向標志系統設計是面向旅客的導向“語言”,是傳遞樞紐管理信息的重要媒介,是提高鐵路綜合客運樞紐運營組織效率的關鍵。本文針對國內鐵路綜合客運樞紐的發展情況,基于對樞紐功能區布局、旅客流線組織以及旅客信息需求方面的分析,結合南京南站鐵路綜合客運樞紐的實例分析,提出了符合我國鐵路綜合客運樞紐靜態導向標志系統的分類方式、設計原則以及設計流程,旨在為靜態導向標志系統的設計工作提供參考。但是,本文對標志的內容、形式,以及標志設置的相關技術指標,設計方案的后期評價并未展開探討,尚需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開展。
[1] 黃志剛,榮朝和.國外城市大型客運交通樞紐的發展趨勢與原因[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7,7(2):12.
[2] 李先鋒,陳劍威,羅石貴.綜合客運樞紐靜態標志系統研究[J].交通標準化,2009(2):192.
[3] 華立侖,邱培培.上海市軌道交通導向標志設置原理和應用[J].交通與運輸,2005(1):31.
[4] 陳軍.鐵路旅客車站設置靜態標志信息系統的探討[J].鐵道標準設計,2008(3):121.
[5] 王璇,楊春立,楊立兵.國內外軌道交通車站標志系統的比較研究[J].地下空間,2004,24(5):677.
[6] 李衛軍,王娟.國標《城市軌道交通客運服務標志》的修訂與技術要點[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09(5):1.
[7] 康宏.城市快速交通樞紐綜合體設計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
[8] 孔情情,陳井愛.綜合客運樞紐客流引導標志設計要點分析[J].山西建筑,2010,36(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