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系列“南巡講話”。這些講話為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定下主基調,結束了中國圍繞姓資姓社的長期爭論,實現了改革路線的確定,并推動了改革路線的執行。
有了明確改革方向的中國在之后20年取得豐碩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形成。改革還觸及了國家管理體系,逐漸調整公權力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了活力在國家各個層面的不斷釋放。
但當前的中國又在出現新一輪圍繞國家道路的爭論,由于互聯網多元聲音的參與,這些爭論對國家體制的涉入既深又尖銳。
中國社會需要不分內外,圍繞改革路徑強化新的共識,否則即使開始新的重大改革,也形不成可靠的執行力。那樣的改革會導致一系列社會沖突的后遺癥。
今天輿論中爭議最多的是政治改革。對它的目標和路徑,社會的看法相對分散。主流觀點認為國家不斷推進的行政體系改革就是政治改革,政治改革的目標應當是對權力的監督和促使權力不斷追求民意的高滿意度。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政治改革的核心應是改變權力的生成辦法,它的目標是在中國實現西方式的競爭性選舉。
在兩種看法高度對立的情況下,貿然發動仿效西方的激進政治改革缺少最起碼安全系數,因此它不可能成為十八大之后中國的選擇。對這個判斷的客觀性,社會的共識相當高,即使批評中國“不改革”的那些人,其實在心里也是這樣想的。
中國主流認同的政治改革肯定會繼續。整體而言,政治改革必將循序漸進,這里循的所謂“序”,就是通過國家政治動員能夠形成的社會共識。
此外,中國改革有一大塊現已形成共識、但此前又沒太用力的領域,那就是社會改革。社會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保障體系,把個人從應對生老病死的無窮無盡準備中最大限度解放出來,幫中國向消費社會轉變,為個人的真正自由和人生幸福提供來自國家和社會的物質保障。
民粹主義上升或許是中國的大勢所趨。中國草根階層人數眾多,但價值觀方向并不明確。改革必須爭取草根的支持,而不可在總體設計中忽略他們的利益。這是中國農村及城市改革的共同經驗,也是當前思想爭鳴中,決策者辨別正確與否和輕重緩急的關鍵坐標。
知識分子階層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中國變革的主要推動力量,但中國的知識分子也總是處于分裂狀態。各種訴求與中國草根的需求錯綜交織。其實中國政治和思想上的復雜,首先是知識分子內部的復雜。
然而歷史的經驗是:多數知識分子支持的事,未必辦得成。但多數知識分子反對的事,肯定順利不了。爭取多數知識分子支持,是改革減少輿論阻力的另一個關鍵。
中國改革難,不改革更難,改革而且改得穩,最顯執政者的魄力和智慧。這聽上去挺懸乎,但只要執政者和中國社會都堅定奉行實事求是原則,該改的不拖,不該改的不硬改,改錯了的及時調整,中國這么大,這20年已經證明,它總是能給我們提供足夠的回旋余地。▲
環球時報201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