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純
中國的城鎮人口數量首次超過農村人口。根據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的數據,2011年中國大陸城鎮人口6907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51.27%。
推進城鎮化和減少農民,是各個國家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階段。中國城鎮人口終于超過農村,顯示出當下城鎮化的大致進展,是對中國現代化程度的詮釋,可謂中國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大事件。這一人口比例的逆轉,或可視為中國從農業國家跨入工業國家的一個心理分界線。
然而,對于這樣一個標志性的數字,我們也不能忽略其中隱含的問題和不足,城鎮化不能以農村和農業的發展受損害為代價。近代以來,發達國家在農業人口減少的同時,農業經濟自身卻獲得長足發展,即便趕不上工業、服務業的發展速度,但農民和農業卻同樣是城鎮化的受益者。而在今天中國的許多地方,我們卻很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甚至,由于推進城鎮化只是為了獲取工業快速發展的資源和市場,農村和農業非但沒享受到快速城鎮化的益處,還在諸多方面被其所累:良田被占用,勞動力流失,環境遭破壞……對此,有嘆“故鄉淪陷”者,有慮“農業凋敝”者,有稱“農村空心化”者,贊美卻鮮有所聞。不能不說,這樣的城鎮化還相當不完善,有“跑偏”之嫌。
此外,“跑偏”的城鎮化對其他行業以及城市自身的影響,也不可不關注。目前中國農村人口的減少,是以農民流動進城務工為主要渠道,2010年已超過2.4億人。眼下的春運難局,以及大城市長年累月的擁堵,都與此有莫大干系。如此模式的城鎮化,為低端工業企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但也使很多企業樂得在低端循環,影響整體的行業提升。
提高城鎮化水平,固然是實現現代化的必要歷程,但以中國的特殊國情而論,城鎮化并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徹底越好,更不能不計手段和成本。在國內一些地區,城鎮化也搞起了“大躍進”,以為給農民住上樓房、轉了戶籍就算“城鎮人口”了,結果使很多新城鎮人口成為無土地、無工作、無社保的“三無”人員。這些年來,中國由農村而城鎮化的人口數,已經超過不少歐洲國家的人口總數,其中的各種成本都十分巨大。在資源有限、環境承載能力有限、市場也有限的背景下,即便城鎮化有很多可預期的益處,我們也不可操之過急。
城鎮化是先進的發展理念,是有益的發展方向,但先進和有益并不代表怎么做都可以,真正搞好城鎮化還需要有相當高的“技術含量”。▲(作者是河北學者)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環球時報201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