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對國情有清醒的認識,并要不斷與時俱進。今后我們的路怎么走,還取決于我們當代人和下一代人,面對現實,繼續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去拓展我們的道路。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開幕式上的報告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提了出來。這是本次黨代會在思想理論上的最大亮點。無論在黨的理論創新歷史上,還是在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信念指引和科學理論指導的政黨,同時又是一個敢于和善于從實際出發進行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政黨。在漫長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結合起來,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這一鮮明特點,決定了黨的指導思想是一個由各個階段實踐形成的指導思想構成的,既一脈相承又不斷與時俱進的思想理論體系。
黨的十八大同七大、十五大、十六大一樣,因其把新的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而載入史冊,并由此在黨的思想理論創新史上奠定了其特殊的歷史地位。
我國進入新世紀以來最大的特點就是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靠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也要靠改革開放。我期待我們黨能以十八大為新起點,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十八大報告中寫道: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記住,因為認清國情才能保持清醒。我們要有兩個清醒,一個是在成績面前、勝利面前要保持醒,另一個是在困難面前、挑戰面前要保持清醒。
我們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我們有一些人開始陶醉于成績,變得不清醒了。十八大報告就及時提出了要求我們仍然要保持清醒認識的“三個沒有變”:第一,基本的國情沒有變,還是初級階段;第二,主要矛盾沒有變;第三,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非常清醒的一種判斷。
十八大報告中說道,“以經濟建設為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p>
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記住,因為認清國情才能保持清醒。我們要有兩個清醒,一個是在成績面前、勝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另一個是在困難面前、挑戰面前要保持清醒。
道路的選擇、堅持和拓展,都需要特別清醒的政治自覺。堅持實事求是,我們必須對國情有清醒的認識,同時要保持清醒,還要不斷與時俱進。今后我們的路怎么走,還取決于我們當代人和下一代人,面對現實,繼續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去拓展我們的道路。
我們對發展的理解經歷了一個過程,從鄧小平同志提出“兩個文明”,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到十六大以后拓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而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日益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
我國目前已經進入到了改革的深水區,遇到的“暗礁”和矛盾很多,因此更需要精心部署。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找準時機,這個時機既包括我國國內改革發展的條件,也包括國際因素。要在國際國內兩個層面上統籌把握時機,也要使老百姓能夠理解改革的舉措。
要使我們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與老百姓可能承受的程度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確保改革和轉變發展方式的成功。正確把握這個時機,是一種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體現,十分重要。
中國30多年經濟體制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么多成績,就是因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一直在保障著、推動著經濟體制改革。十八大之后還將繼續探索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和選舉民主的結合。
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這個制度要把握好三個要素: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把這三者結合起來,這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發展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也是中國改革要破解的難題。

11月10日,北京,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十八大新聞中心接受媒體采訪。
經濟體制改革要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政治體制改革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我們30多年來,進行了很多探索,包括基層民主的推進,海選農村村委會、城市居委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應該講,中國的民主政治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
今天政治體制改革積極穩妥的推進確實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在民主政治發展的道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事情要做,已經在做的也還沒有都做好。
我國目前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遇到的“暗礁”和矛盾很多,因此更需要精心部署,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找準時機。
從當前我們所肩負的使命來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迫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又提出要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十八大報告中還單辟一章,專門闡述“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
如何達到全面建成小康?這就是我們當前上上下下各項工作的一個中心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除了要發展經濟、教育科技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要實現社會和諧。除了國內生產總值和人民收入能夠達到標準之外,公民素質也應該與全面小康的目標相適應。
黨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要考慮百姓的根本利益,百姓要獲得實惠。
社會建設包括就業、醫療、養老等各方面,范圍非常大,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社會建設要以保障改善民生為重點”,改善民生要一步一步扎實推進。要把老百姓的期待轉化為中央決策,中央的決策也要使老百姓能理解。
我們都知道,這個目標關系到全面小康到底能不能實現的基本指標。所以,加強創新社會管理提出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就是把我們最后這八年要干好,實現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全面發展,社會建設、人民生活也能夠全面推進。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也是化解當今各種社會矛盾,使社會能夠形成一個活躍而有序的社會秩序所必須的。改革開放以來有一個很大的成就,就是激發出了中國社會的活力。原來是一個缺乏生機和活力的社會,現在把生機和活力激發出來,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各個方面也都在發生劇烈變化,特別是社會分層加劇,社會矛盾增多了。群體性事件增多,國際上的各種事件也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穩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加強社會管理創新,努力形成既有活力又有序的社會格局。
要加強創新社會管理既是一個持久戰,又是一個攻堅戰。攻堅戰是當前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僅對于長遠發展,而且對于眼前的發展都至關重要,應該上下同心,齊心協力做好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