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內靜脈置管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目前一般采用盲穿法,并發癥較多,且一次成功率偏低。傳統的頸內靜脈穿刺主要依靠可見的和可觸及的解剖標志,穿刺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操作者的技術與經驗,以及患者情況。彩色超聲成像可清晰顯示頸部血管及周圍組織,容易準確定位頸內靜脈。顱骨牽引適用于頸椎骨折和脫位患者,尤其是骨折、骨折脫位伴有脊髓損傷者。顱骨牽引常作為頸椎損傷非手術治療的重要方法,顱骨牽引患者臥床時間長,行中心靜脈置管時,因頸部活動受限,不能按常規暴露頸部解剖,導致穿刺不順利。
本文作者對32例顱骨牽引患者,分為應用超聲引導法行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超聲組)16例,與應用盲穿法(盲穿組)16例進行比較觀察。
觀察結果:超聲組16例均一次性穿刺成功,成功率為100%,無任何并發癥;盲穿組16例一次穿刺成功率為43.75%,其中1例穿刺了5次方成功置管,有2例誤穿動脈,1例發生頸部血腫,還有1例放棄盲穿,轉而采用超聲引導完成置管,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超聲組。
請你指出上述實例中,觀察對象的分組安排存在的問題是什么?如何改進?
(參考答案請在本期找)
請你評議(14)參考答案
在已知盲法穿刺存在諸多對患者不利的情況下,作為對照組進行臨床觀察,不符合醫學倫理的要求。
建議:在實際臨床工作中,以開展超聲引導穿刺時間為界點,開展超聲引導穿刺以前,選取若干例盲法穿刺患者病案作為盲法組;開展超聲引導穿刺以后,選擇若干例作為超聲組,兩組間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