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忠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與肱骨髁交界處發生的骨折。肱骨干肘線與肱骨髁肘線之間有30~50度的前傾角,這是容易發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兒童由于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加之骨骼發育還尚待完善,發病率相對較高,且許多患兒合并有肘關節損傷[1]。克氏針微創內固定可以在相對較小的機體損傷下,使關節面達到準確的解剖復位,在臨床上應用較廣[2]。由于兒童新陳代謝較快,克氏針微創內固定術后給予良好的康復護理,預后一般相對較好。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4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術后經過精心護理,康復優良率達到97.9%,無護患糾紛發生。現將護理措施報道如下:
1.1 患肢保護 患兒自我保護能力和保護意識較差,活動過程中容易造成石膏托或夾板移動,損傷血管神經,此時可用軟枕墊起患肢呈屈肘位,使損傷組織放松。盡量避免在患肢上進行注射和使用止血帶等操作,以免患肢受到刺激或發生較為明顯的缺氧缺血[3]。術后3天內要仔細觀察患肢橈動脈搏動是否有消失或減弱,患兒手指有無發涼、發紺或發麻現象,并觀察其能否自主做握拳等屈伸動作,以判斷是否有嚴重的血管和神經損傷。
1.2 克氏針護理 重點預防克氏針脫落和可能導致的感染。打開石膏托時,需仔細觀察針眼周圍的皮膚有無組織液滲出、紅腫或積膿等。若有明顯的分泌物,要用手輕輕在雙克氏針周圍擠壓,保持針眼處通暢引流,并給予清創消毒處理。更換敷料時,要注意紗布的松緊是否合適,避免紗布掛脫克氏針,并注意觀察暴露在外面的克氏針釘尾長度,查看克氏針是否松動。術后3~5天內易發生腫脹,因此要將患肢抬高15~20cm,以降低血管壓力和減少靜脈回流。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肢末端知覺變化和血液循環情況,若有明顯的腫脹,可適當松解石膏或紗布,但要注意固定好克氏針。
1.3 飲食護理 患兒年齡較小,加之手術造成的疼痛和肢體活動受限,厭食現象較為普遍。術后初期飲食以少油膩、無刺激、易消化為基本原則,如牛奶、米粥、新鮮果蔬等;在骨痂形成期,飲食以高鈣、高鐵、高維生素和高蛋白為基本原則,如排骨湯、海帶等。為了增加患兒的合作性,食譜應由家長根據患兒的飲食習慣,和護士共同制訂,并主要由家長哄患兒進食。食譜兼顧患兒口味的可接受性和營養全面性,護士就食譜的科學性以及進食時間和頻率等進行指導。
1.4 心理護理 患兒理解能力相對有限,所以一般不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而是要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引導,讓患兒相信自己很快就能康復。患兒的情緒起伏和變化較快,護士要仔細觀察患兒的情緒,就其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消除患兒對護士的陌生感。對于患兒的不合作行為,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如部分患兒不愿意鍛煉,護士可以問他想不想盡快回到學校或小伙伴中間,家長也可以在旁邊給予一定的物質鼓勵,如許諾患兒康復后帶其去游樂場或買喜歡的玩具等。對于合作好的患兒,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讓患兒以相對充足的信心接受康復期間的護理和鍛煉。
1.5 鍛煉指導 康復鍛煉主要包括松拳、握拳、肌肉靜止性收縮、提肩運動和屈伸腕關節等,注意避免強力牽拉。每次10min左右,每天8~10次。少量多次,循序漸進,為了提高患兒的鍛煉興趣,可不局限于傳統的訓練方法,可讓患兒玩魔方、畫畫等。患兒情緒較好時適當延長鍛煉時間,家長幫其進行動作調整,并給予及時鼓勵。
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共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齡4~12歲,平均9歲。均為單側損傷,根據暴力來源類型分,伸直型41例(85.4%),屈曲型7例(14.6%),無粉碎性骨折。所有患兒均在全麻C臂機透視下牽引復位,然后給予克氏針微創內固定,術后肘關節功能位石膏外固定。所有患兒均順利手術。經過良好的康復護理,術后半年復查X線片顯示骨折全部愈合。肘關節功能采用改良Cassebaum評分[4],優:上肢無不適癥狀,肘屈伸15~130°;良:骨折及上下關節偶有疼痛,肘屈伸30~120°;可:骨折及上下關節常有疼痛,肘屈伸40~90°。本組48例中康復優者40例(83.3%),良7例(14.6%),可1例(2.1%)。康復期間出現并發癥4例(8.3%),2例腫脹,2例輕微感染,均經對癥處理后得到控制。患兒和家長對康復護理情況均表示滿意,無護患糾紛發生。
[1]郝茹.肱骨髁上骨折微創手術的護理[J].醫學信息,2011,24(12):497-498.
[2]楊民,王姚斐,王強,等.鋼板結合螺釘和克氏針材料內固定治療肱骨髁間骨折10例[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13):2501-2504.
[3]伍麗華.兒童肱骨髁上骨折術后并發癥與護理[J].浙江預防醫學,2005,17(5):58-59.
[4]許飛珠,李潔,陳玉梅.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微創手術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4):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