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勇
近年來,云南省建水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穩糧煙、擴果蔬、興林畜”的農業發展思路,把葡萄產業作為重要農業產業來發展,堅持擴大規模與提質增效并舉、露地栽培與設施栽培并重,通過抓基礎、抓引導、抓扶持、抓科技、抓落實等多項措施,葡萄等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效益不斷提升,葡萄產業已經成為建水培植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推進橋頭堡建設的一大亮點。
建水縣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為葡萄生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資源條件,種植同一品種的葡萄,其成熟期要比省外其他產區早近30天,在市場銷售上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正常年景,建水設施栽培的大棚夏黑葡萄4月中旬開始上市銷售,露地栽培的5月中旬開始上市,6月中旬即可銷售完畢,銷售價格達 15~20元/kg,最高達35元/kg,種植效益可觀,農民發展葡萄生產的積極性很高。因此,近幾年建水葡萄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面積、產量、產值都大幅度提高,形成了以南莊、臨安、西莊、岔科、青龍、面甸和曲江等鄉鎮為重點的葡萄種植帶,在南莊鎮建成了10 km葡萄景觀長廊。2012年全縣葡萄種植面積達3 067 hm2,投產面積 2 333 hm2,預計總產達 4.2 萬 t,總產值達6.3億元。建水葡萄除在紅河州銷售以外,還銷往昆明、南寧、成都、廣州、深圳、寧波、重慶、北京和哈爾濱等國內市場及港臺地區,部分產品還遠銷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外銷總量逐年增加。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會長晁無疾教授、云南省政府李江副省長、孔垂柱副省長、省農業廳張玉明廳長,及省、州各級領導先后蒞臨建水考察、調研、指導葡萄生產,對建水葡萄的品質和發展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
總體來講,建水葡萄產業發展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是思路清晰,組織有力。建水從提出規劃發展0.67萬hm2(10萬畝)葡萄之后,短短幾年時間就將葡萄面積發展至3 067 hm2,充分說明縣委、縣政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的思路是對的,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取得的效果是明顯的。
二是規模發展,以質取勝。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目前建水縣已形成了南莊、臨安等多個葡萄種植帶,企業、大戶種植規模少則幾十畝、上百畝,多則上千畝,南莊鎮長沖連片種植葡萄面積達333.33 hm2以上。所有葡萄基地建園、種植、管理水平較高,95%以上采取了滴灌、套袋等技術,大棚葡萄、無公害葡萄發展快速,基地建設實現了三高”(標準化程度高、科技到位率高、果品優質化程度高),極大地提升了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是市場運作,龍頭帶動。建水縣委、縣政府把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發展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目前全縣已形成了紅河圭源、建水邦泰、金秋果業、瑞家生態等多家企業和南莊、龍騰、天麓等葡萄專業合作社及眾多種植大戶。這些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在葡萄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以及市場開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縣葡萄遠銷到了昆明、廣州、四川、重慶、浙江等地以及出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促進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四是農民受益,積極性高。近年建水縣葡萄生產效益每667m2高達2萬~4萬元,農民群眾種植葡萄的積極性較高,為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一是自然條件優越。建水縣地處低緯度高原,北回歸線從縣境內南端穿過,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8.7℃,極端高溫35.1℃,極端低溫-3.1℃,≥10℃年有效積溫6 680℃以上,年日照時數2 301小時,正常年景年均降雨量800 mm,年均相對濕度71%左右,全年無霜期長達324天以上,光熱資源豐富,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為葡萄種植的適宜區域。葡萄果實糖分含量高,品質優良,且同一品種成熟期要比省外其他產區早近30天。2012年設施葡萄4月18日即上市(2013年擬通過技術創新,使設施葡萄采摘上市期提早至3月10日前),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15%~18%,市場銷售價格高達30元/kg;露地栽培的葡萄5月15日開始上市,市場競爭優勢明顯,具備打造高原特色早熟葡萄生產基地的基礎條件。
二是區位優勢明顯。建水縣地處云南南部,是滇東南重鎮及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方便快捷,國道323線,建(水)通(海)、雞(街)石(屏)高等級公路,蒙(自)寶(石屏縣寶秀鎮)鐵路縱貫全境,已開工建設的泛亞鐵路2012年底即可竣工投入使用,公路、鐵路北達玉溪、昆明,南通國家級口岸河口,連接東南亞各國,特別是隨著國際大通道的逐步建成,果品出口運輸更為方便,建水葡萄對內可滿足省內外市場需求,對外可就近占領東盟市場,有利于出口創匯。
三是政策環境有利。葡萄作為建水縣具有發展潛力的優勢特色水果,被州、縣列入了“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先后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全國第七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紅河州農業優勢產業培植項目給予重點扶持;建水縣連續兩年邀請了國家及省、州、縣的葡萄專家進行了葡萄評優活動及葡萄標準化優質高效栽培技術講座;向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申請成功舉辦了“2012年中國·建水早熟葡萄開園節”。建水葡萄產業的發展得到了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會長晁無疾教授、云南省人民政府李江副省長、孔垂柱副省長、省農業廳張玉明廳長及州、縣“四套班子”領導先后蒞臨建水指導葡萄產業發展;“十二五”伊始,建水縣政府決定投入1 000萬元貼息貸款,扶持葡萄產業發展,建水葡萄產業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四是果實品質優良。由于氣候條件優越,建水縣種植的葡萄表現出了比其原產地較好的品種特性。首先是成熟早,同品種成熟期比省外種植區早30天以上。其次是風味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達17%以上。再次是品質優,連續兩年果品評優均未有樣品農殘超標,已有333.33 hm2葡萄基地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1 000 hm2基地的葡萄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檢測,無公害農產品認定證書正在辦理之中;2011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昆明)檢測,建水葡萄含有人體必需的16種氨基酸,總量達689.02 mg/100 g;含有磷、鉀、鈣、鎂、鐵、鋅、銅、錳、鈉和硒等多種礦質元素及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等,其中,含磷量為271 mg/kg,鈣 39 mg/kg,鎂 76.9 mg/kg,鐵3.87 mg/kg,硒0.04 mg/kg,蛋白質0.81%,維生素C6mg/kg,總糖12.64%,總酸0.7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28%以上(最高達22%)。最后是外觀好,果粉完整,果穗整齊,果皮靚麗,果粒均勻。2012年5月,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會長晁無疾教授在考察建水葡萄生產及參加建水葡萄評優活動后,對建水葡萄的風味、品質及早熟特性大為贊賞,對建水葡萄產業的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
五是經濟效益較好。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保健意識的增強和葡萄酒文化的普及,近年來市場上鮮食葡萄和葡萄酒消費量持續穩定增長,為我國葡萄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在現有葡萄種植水平下,建水縣每667m2葡萄純收入可達1萬~1.5萬元,是全縣種植規模較大、比較效益最高的經濟作物之一,經濟效益明顯。
建水葡萄近幾年雖然發展快、上市早、價格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經過多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建水葡萄生產基地水利化程度及道路建設雖有較大改善,但澇能排、旱能灌的排灌渠系未完全配套;10 km的葡萄長廊雖已具雛形,但周邊道路等基礎設施較差,與產業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
二是品牌效應不明顯。建水葡萄雖然規模大、上市早,但種植營銷企業、合作社和生產大戶各唱各的調、各賣各的貨、各打各的牌,生產經營上各自為政,未形成聯合體,未有統一的品牌,省外市場的認知度和影響力不高,品牌和規模效應未得到充分體現。
三是栽培品種較為單一。建水葡萄現80%以上以夏黑無核為主栽品種,紅地球約占10%,栽培品種較為單一,鮮果上市期過于集中,增加了產業發展風險。
四是標準化栽培意識有待加強。經過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建設和國家第七批葡萄標準化示范區的實施,建水果農葡萄標準化種植水平有較大提高,但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及對高端消費市場認識的不足,果農、農技干部及部分領導普遍存在追求大果穗、大果粒、高單產的現象,與標準化生產和高端市場消費需求尚有一定差距。
五是采后處理有待提高。目前建水葡萄銷售大多以混裝統貨銷售為主,分級、預冷、包裝、貼標、冷藏運輸等采后商品化處理增值環節未得到充分利用,高端消費市場份額少,影響了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六是扶持力度有待加大。葡萄種植投資大,據測算,建水葡萄從種植到掛果投產每667m2需投入資金1.2萬~1.5萬元。因此,建水葡萄產業發展近幾年雖得到了各級各部門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在資金、政策、技術等方面給予了多方傾斜,但是,由于地方財政困難,農民收入水平總體偏低,現有資金投入與產業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
建水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葡萄產業發展,規劃到2015年,全縣葡萄累計種植面積達0.67萬hm2,年產量達15萬t,實現總產值10.5億元;主栽品種以紅提和黑提為主,并以南莊鎮為重點,建設建水縣10 km葡萄長廊及旅游觀光酒莊,做大、做優、做強建水葡萄產業,打造高原特色早熟葡萄生產基地。
一是強化規劃引導。規劃是產業發展的龍頭。要根據各地的光、熱、水、土、肥等條件,抓好葡萄產業規劃的制訂、完善,進一步調整優化種植區域、品種結構等,加大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力度,做到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為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奠定更加扎實的基礎。
二是強化科技支撐。科技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要把科技推廣應用放在重要位置,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與交流,抓好優良品種選育、引進、儲備及無公害、無核化等先進栽培技術的應用示范推廣,強化農民科技培訓,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三是強化龍頭帶動。龍頭企業是實施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主體,是葡萄產業發展的主要帶動力量。要牢固樹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產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資,積極引進、培育有實力的縣內外企業參與葡萄產業開發、建設,加快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力推行“公司 +基地(中介)+農戶”等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及市場開拓、抵御市場風險等能力,促進葡萄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四是強化品牌打造。發展品牌農業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保障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要在抓好標準化生產,建立和完善葡萄技術標準、認證和檢驗檢測體系、保障農產品質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品牌的打造,利用各級鑒評會、博覽會、展銷會、交易會、推介會和網絡營銷等方式擴大建水葡萄的市場影響力,提高其市場知名度,打造建水葡萄品牌,促進流通,提高效益。
五是強化產業延伸。當前建水鮮食葡萄生產已初具規模,但因成熟時間相對集中,隨著面積的擴大、產量的增加,農民面臨的市場風險將不斷增大。要在抓好鮮果生產的基礎上,依托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積極發展冷鏈貯運和葡萄加工業等,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緩解鮮銷壓力,降低產業發展風險,促進葡萄產業做大做強,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六是強化政策扶持。縣委、縣政府要進一步研究、制訂和完善葡萄產業扶持政策,切實加大優勢特色產業培植力度,想法設法、多渠道籌措、整合資金,實行多項目資金捆綁使用,強化投入引導,努力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產業發展創造更好條件。積極爭取國家及省、州有關部門在項目、資金、信息、人才、技術等方面給予建水更多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