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新聞
“領導者應有聽取和包容不同意見的雅量,不要輕易把不同意見說成噪音、雜音,而應善于從不同聲音特別是批評性意見中汲取智慧,因為批評性意見可以使我們頭腦更清醒,更加重視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有利于避免決策失誤。”
6月1 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南海向新聘任的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頒發聘書并座談時說。
“近30年來,中國的大學沒有培養出優秀人才來。現在的大學都是以給學生輸送知識為主。真正優秀的人,首先應該有想象力。”
6月5日,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到武漢為招生做宣傳時稱。
“經濟學的確是一門實用科學,但如果你連經濟學理論都還沒搞清楚,你根據什么去分析經濟?連合格的論文都寫不出來,你哪兒來的底氣到處信口開河、胡說八道?不學無術,誤國誤民!”
“狂人”經濟學家、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鄒恒甫日前在國際權威排行榜中成為“全球最強華人經濟學家”。他接受媒體采訪時指責國內經濟學界水平低下,某些人不務正業。
“1.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2.提高一分,干掉千人!3.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4.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5.不拼不搏一生白活,不苦不累高三無味!6.生時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
高考前夕,網友搜集的“最勵志高考口號”引發熱議。
“中國的環保具有疊加、多因素、壓縮式的特點,所以希望大家要從中國實際出發,暖風吹得游人醉,莫把中國當美國。”
在“6·5”世界環境日高層論壇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我國PM2.5標準與國際實行了低水平接軌,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學習外國經驗的結合。
“我現在有7 0多萬粉絲,這是我微博的最大財富。只有博友們的支持、關注,我才能聽到更多真實的聲音。”
6月6日,因微博邀請農民工吃飯而成為網絡紅人的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陳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當今中國,職業精神的剝落已是不爭的事實。官員讀博,學生打工,教授走穴,老板講課,好像是‘全面發展’,實際上每個人都‘生活在別處’,沒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
6月7日,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平原做客由《人民日報》總編室、人民網文化頻道聯合主辦的《文化講壇》時說。
“經濟只能保證我們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證我們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證我們的后天。投資教育,就是投資中國的未來。”
6月1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成思危在其著作《美國金融危機:分析和啟示》英文版發行活動上說,中國GDP趕上美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民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唯有投資教育才能保證中國的未來。
“當前,公共財政透明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經濟開放程度和主要領導的意識,而制度與機制的因素不明顯。”
6月12日,“中國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研究”課題組負責人俞喬說,現有的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遠不盡如人意。就信息公開的內容而言,困難最大的是公開政府的預算外收支情況、決算情況,以及預算編制的具體方法。
“如果你是學會計的,規范精確的財務報表是你的良知;你是學機械的,安全可靠的產品設計是你的良知;你是學新聞的,準確干凈的信息文字是你的良知。看看你們身邊的老師們,他們拿著不高的收入,卻挑起了育人的重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就是他們的良知!”
6月14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校長薛安克在該校畢業典禮上以“守正”為主題的演講,不僅在學生中產生強烈反響,也引發了眾多國內外主流媒體的關注。
“部分官員存在作風不正、濫用職權等問題,傷害了公眾情感,破壞了信任紐帶。”
6月14日,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表示,官員即使是做好事,也會引起公眾本能的懷疑。這提醒官員,首先必須從檢討自身做起,“不信任感絕非一兩天形成的”。
“為官者利用權力不斷地編織著自己的關系網,血親、姻親、老鄉、同學、朋友、戰友、老領導等都包括在他的社會關系網中,從而形成一個一個的腐敗‘小圈子’。”
6月15日,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汪明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官員之間非常容易建立起嚴密的腐敗社會關系網絡。
“只要9 0%的人,堅持做好本職,恪守職業精神,一切都會很好。那些英雄式的道德典范的確應該贊賞,但是對于大多數人,平凡地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利己也利人的行為同樣應該得到鼓勵。”
針對近期“最美教師”、“最美司機”等“最美”現象在全國各地開花,中國倫理學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春晨認為,常態化的道德和文明秩序,更需要所有平凡人默默無聞地恪守職業道德。
“庸俗的消費主義,實質上是一種拜物主義。手袋并非用來裝東西,而是用來裝腔調;手表也不僅用來顯示時間,更是用來顯示身份。”
6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告別“庸俗的消費主義”》,稱“在一些人眼里,對物質的消費和占有,成為能力的唯一標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會地位的集中體現、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
“有權有錢部門的人員有四五套房子很普遍,多余的房子都不愿低價出租,沒房子的人只能高價租住。”
6月1日,云南省昆明市市長張祖林在調研保障性住房會議上表示,有些部門房子多得住不完,弱勢群體沒房住,“政府不蓋公租房,中低收入者就住不起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