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王鎂
(1.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2;2.遼寧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遼寧 沈陽 110032)
糖尿病屬于中醫學中“消渴”的范疇,中醫論述消渴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內經》中就有關于消渴的論述。雖然歷代醫家多以陰虛燥熱立論,但從脾的角度闡述消渴自古有之。近幾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醫家重視“脾虛致消”的理論,并在不斷的加深對此理論的探討。筆者通過結合歷代醫家文獻和臨床實踐的觀察,試述中醫之脾在糖尿病中的發病機制。
從脾闡述消渴發病機制的論述散見于各代醫家的醫論中,《素問·奇病論》曰“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提出多食甘美多肥之品,脾胃乃傷,內熱而生,陰津亦傷,消渴由生之機制。明·張介賓《景岳全書》云:“消渴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也。”清·喻嘉言《醫門法律·消渴門》中提到:“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極于肺腎。”近代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也提到:“消渴一證,古有上、中、下之分,謂其證皆起于中焦而極于上下”。
現代越來越多的醫家重視“脾虛致消”的理論,不少醫家也在這一理論上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熊曼琪等[1]提出的:脾虛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機,并從體質、飲食、情志及誤治等損傷脾氣而致消渴進行了分析。潘善余[2]認為:脾氣虛弱是糖尿病的病機關鍵。馮明清[3]認為:脾胃“不及游溢”是消渴病的發病基礎[4]。徐鈞[5]指出:現代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很大部分有疲乏、多食口干、大便不暢等癥狀,提示了脾虛、胃熱在糖尿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蔡小平等[6]認為:“胃強脾弱”出現在糖尿病的全過程。劉振杰[7]亦認為: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脾虛、胃實(熱)這一矛盾病理機制。
《難經·四十二難》中說:“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清代葉天士明確指出“散膏”即為“胰腺”。后代醫家多贊成葉氏之說。《中醫大辭典》提到:“散膏,脾臟周圍的一種組織……有人認為散膏可能是胰腺。”由上可知,中醫藏象學說是將胰腺作為脾臟的一部分共同論述的。在現代醫學中脾為人體重要的淋巴器官,無“運化水谷”的功能;而胰腺具有內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這兩種功能正與中醫脾之“運化”相關。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中醫之脾包括現代醫學的胰腺。
中醫之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素問·經脈別論》謂:“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脾胃論》云:“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可見中醫之脾在津液、氣血的生成以及津液的輸布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其中中醫之脾能將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而糖為人體六大營養素之一,它亦是由飲食水谷轉化而來,作為能量參與機體的一切代謝活動。所以水谷精微應該包括糖。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體力勞動在生活中大幅度減少,人們的食量已經超出了他們生理的需求;同時出現飲食結構不合理,高熱量的食物越來越多,動物性食物越來越多,進食的甜食也越來越多,而植物性的食物越來越少,運動越來越少。這一切使脾胃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造成脾虛。
李東垣于《脾胃論》中說到“……則元氣之充足,皆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諸病皆由脾胃而生明矣”。即在病理上“內傷脾胃,百病乃生”,脾胃乃傷,脾虛失運,不能正常的運化水谷精微;而糖作為水谷精微的一部分,也可能代謝異常而出現血糖升高。
脾之功能失常,飲食水谷轉化成水谷精微和津液的過程障礙,化津不足,津虧失養,燥熱內生,氣血無源,血少氣虛,表現為易饑多食、口干唇燥、口渴多飲、消瘦乏力等癥。“脾氣散精”的功能障礙,導致水液停滯體內,產生痰濕,痰濕困脾則表現為口淡乏味、渴不甚飲、腹不甚饑、形體臃腫肥胖、四肢沉重乏力、不耐勞累、神倦懶言、面色少華、或伴有脘腹痞滿等癥。痰濕郁而化熱,更傷其陰,加重燥熱之象。《萬病回春·消渴》中提到:“消渴者,口常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內有濕也。”脾失于“散精”,不能完成“上歸于肺”的功能,則肺津無源,肺陰干涸,化生燥熱,見口渴欲飲。脾主升,脾虛不升反降,津液下趨,見小便頻、混濁量多。脾虛無以化生,不能“散精”,形體失養,則見乏力消瘦。津虧血少,血行艱澀可致血瘀;氣為血帥,氣虛運血無力,也可致瘀;痰濕內生,阻滯氣機,氣滯血瘀,則見其一系列并發癥。由上可知,中醫之脾與糖尿病的發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綜上,從中醫和現代醫學兩個角度結合來看,無論在解剖結構上或功能上,中醫所論述的脾都包括現代醫學的胰腺。糖尿病是一種以糖代謝紊亂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糖為水谷精微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間接地將“糖代謝紊亂”理解為“對水谷精微運化異常”。而從中醫的角度,發揮運化水谷功能的是脾。所以當用中醫的理論對糖尿病進行整體辨證論治時,“脾虛”便是我們不可脫離的中心。
[1] 熊曼琪,李惠林.脾虛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機[J].廣州中醫學院學報,1991,8(1):1.
[2] 潘善余.糖尿病從脾論治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4,39(1):6-7.
[3] 王幼立.脾胃“不及游溢”對消渴病的影響-馮明清教授學術思想探討[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10):1467-1468.
[4] 劉振杰,熊莉華,范冠杰.淺談糖尿病從脾胃論治[J].新中醫,2006,38(8):84-85.
[5] 徐鈞.理脾法在糖尿病治療中的運用體會[J].中醫藥學報,2010,38(4):90.
[6] 蔡小平,周宜強,朱艷琴.糖尿病證治新理論“脾弱胃強”觀[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5):25-26.
[7] 劉振杰.扶脾抑胃法治療胰島素抵抗性糖尿病[J].湖北中醫雜志,2006,28(10):31-32.